天津最大的寺院,曾是清代的造幣廠,藏於鬧市少有人知

2019-09-04     心語視畫

天津,因明朝朱棣皇的賜名而得名,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作為我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好玩的地方也不少。第一次來天津的遊客很多都會慕名去最火的「天津之眼」看看,卻不知道,就在它的身旁,還有一座清代的古寺,非常壯觀漂亮,裡面遊人不多,別有一番古韻與淡然。

它就是大悲禪院,是天津保存完好、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的佛教寺院,也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地處天津市中心,交通便利,喜歡人文古蹟的朋友,不妨過去看看,收穫一片空靈與靜心。

大悲禪院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歷史不算悠久,卻也歷經坎坷,幾度被毀幾度重修,可說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這裡最初由名僧世高倡議、天津衛守備曹斌捐資修建,因供奉一尊高3.6米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故稱「大悲禪院」。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成為李鴻章的淮軍駐紮地,並將大悲禪院更名為「大勝寺」。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寺院遭到嚴重破壞後又成為清政府的「寶津鑄錢廠」。如今的大悲禪院是民國以後,在原址上幾經修復的,不過,擴大了原有的規模,顯得更加莊嚴與深邃。

與其它寺廟有所不同的是,禪院內的大雄寶殿內不但珍藏著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木、石刻造像數百尊藝術珍品,還保留著原天津鎮海樓的塔剎;禪院內還設有弘一法師的紀念堂,保存著大師出家後的照片及書法作品;這些都是十分的珍貴;最重要的是院內還設有唐僧玄奘法師的紀念堂,裡面曾供奉過玄奘法師的靈骨,1956年轉贈印度那蘭陀寺,成為中印傳統友誼的佳話。

禪院內有不少匾額、楹聯、石刻等,很多出自己名家,既有底蘊還賦予深意。如天王殿正門上的漢白玉匾額「古剎大悲禪院」六字,篆書秀美端重、生機勃勃;是著名甲骨文專家、天津文史館首任館長王襄於1954年題寫的,門券上的「九獅雲珠圖」與石雕花窗上的「八蝠捧壽」雕刻,為天津著名磚雕大師劉鳳鳴的代表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既生動、含蓄,又富有裝飾性;值得細細品味。

如果細看古樸莊重的山門,會發現中門上的「真如覺場」漢白玉匾額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書寫;左邊匾額「大勝寺」為天津著名書畫家孫其峰書寫,右邊匾額「草堂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著名書畫家王學仲書寫。這三座山門的不同的稱謂似乎恰好表達了其發展史中的三個重要階段,顯示設計者的文思巧妙與匠心獨具。而山門後的三個匾額又分別寫的是「來此作甚」,「莫向外求」,「心即是佛」,字字簡潔明了、耐人尋味,充滿著禪意深深。

與山門外車水馬龍的鬧市相比,大悲寺內的環境非常幽靜,院內精心培育了許多樹木花草,行走其間,讓人內心安寧。寺院不算大,沿著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大悲殿,左右兩側有鐘鼓樓、廊房、祖師殿、釋迦寶殿、配房及玄奘法師和弘一法師紀念堂等一系列佛殿,四周圍以紅牆;布局得緊湊嚴謹而又莊嚴;大殿前還有清代著名詩人朱彝尊先生為大悲禪院撰寫的碑文,介紹了禪院的歷史,碑石採用漢白玉用料,鐫刻精緻,更彰顯了禪院的文化品味。

大悲禪院位於天津河北區天緯路40號,禪院內還能遙看「天津之眼」-摩天輪,門外周邊有一條祭祀用品小街,很是熱鬧。大悲禪院象徵性地收門票5元,還贈香一支;鬧市之中能有這樣一方清凈,確是十分不易。

我是心語視畫,用心看世界,分享身邊美好。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贊,多收藏哦。

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G_J_GwBJleJMoPMLM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