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女住德國17年拒見父母:負心多是讀書人?

2020-06-27     jason媽咪有辦法

原標題:獨生女住德國17年拒見父母:負心多是讀書人?

01.

最近,一個留學德國17年,從來沒有回國見過父母的一個女孩衝上了熱搜,每次看到這樣的相關報道都特別唏噓:難道,把孩子培養得那麼優秀,砸鍋賣鐵地把孩子送出國,換來的就是冷漠與無情?

曹茜,本科就讀於遼寧師範大學,大三時嚮往國外的教育,那時候家裡並不富裕,但是為了孩子的夢想,父母還是想方設法湊齊了7萬元首付,讓她順利去了德國留學,她的父親回憶說:最初她在德國上了兩年語言學校,之後又去預科班補習了一年文化課,後來去了漢堡大學學習德語言文學專業。

最初還給家裡寫了兩封信,也曾經打過電話,但是卻在2003年開始便音訊全無,再也聯繫不上了,父母最後悔的事情是,兩封信也弄丟了,所以根本不知道她的地址。

17年過去了,現在老兩口一個是腎癌,一個乳腺癌,希望有生之年能夠見女兒一面。

好心人把他們的消息發在網上,很多熱心網友幫忙找尋,據最新消息說,曹茜博士後畢業後在慕尼黑大學任終身教授,卻不想與家人聯繫。

據傳是因為當時,她給家裡打電話兩次,先後要了3萬元,過了10個月才給家裡打電話,父親很生氣,責罵了她,並且讓她省著點花,而這件事成為「很深的家庭矛盾」,導致她不願意再聯絡家裡。

具體原因我們並不得而知,在此之前,北大博士後王永強留學美國後,也是20年未曾回國,現在77歲病危的老母親想通過網絡尋找他,見他一面,他也是拒絕了。

02.負心多是讀書人?

之前曾經有過一場爭議是:是把孩子培養得更優秀,讓孩子遠走高飛更好,還是孩子雖然沒多大出息,但是可以守著自己,孝順自己更好?

記得《小歡喜》中,黃磊扮演的父親對海清扮演的母親說:你別看咱家方一凡學習不好,很平凡,可能沒啥大出息,也許長大之後也就在物業公司上班,但是這樣也好啊,離得近,咱倆有個頭疼腦熱的,隨時都能照看咱倆,那有的家裡孩子優秀,又去美國又去德國的,但是好多年也見不上一面啊。

這樣一聽,也有道理。

那麼,到底該不該把孩子培養得更優秀呢?

我注意到曹茜的爸爸說過這樣一句話:「因為孩子從小比較優秀,我們沒有什麼壓力,不過溝通也比較少,她的內心世界我們家長並不了解。」

敲黑板,劃重點:

孩子優秀,懂事,所以父母覺得省心,或者說也基本不愛和孩子溝通,以至於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根本不會選擇告知父母,父母這一邊可能還覺得孩子仍然是那個懂事的孩子,但是孩子可能發生了更大的心理變化,父母並不知曉。

這讓我想起了吳謝宇那個案件,那個案件里似乎有無數個矛盾點:

從小到大的標準別人家的好孩子;

一直孝順又懂事的形象;

性格也是開朗外向;

做事情非常細心,母子關係看起來也好;

但是,最終卻發生了那麼有悖倫理道德,匪夷所思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你敢說他的母親真的了解他嗎?真的明白他內心深處的渴望和需求嗎?

03.

培養孩子優秀的同時,不要忘了培養品質,並與孩子保持溝通的好習慣

我們再來看一下曹茜爸爸的那句話:

因為孩子從小比較優秀,我們沒有什麼壓力,不過溝通也比較少,她的內心世界我們家長並不了解。這句話的背後細品一下,很是意味深長。

從這句話可以看得出:

因為長期與孩子溝通不暢,即便孩子內心有委屈,也無法向父母訴說,最終可能自己一個人消化,慢慢地,又在那麼遠的異國他鄉,沒了溝通,沒了共情,親情也就慢慢斷了。

與孩子的溝通,像朋友一樣地知曉孩子的各種複雜的心理狀況對於父母來說非常重要!

培養孩子變優秀,可以說是每對父母最大的心愿,但是發生了孩子變優秀之後不願意再見父母,也不願意反哺父母,那麼為何在父母眼裡懂事的孩子變成了那樣?是從什麼時候變的?

04.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抱持性環境」理論:

是指,當一個人處於情感受挫需要幫助時,如果能得到周遭環境情感的支持、理解,讓這個暫時「孩子氣」的人去發泄情緒,感受周圍人際關係給予的寬容和關懷,那麼這個人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會從焦慮、抑鬱以及憤怒中走出來,而且心靈會因為這種環境的額外照顧而獲得成長,這個環境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抱持性環境」。

而作為父母,能夠孩子最好的品格養成環境就是這種抱持性環境!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台原創簽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AeR9XIBnkjnB-0zhr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