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審美被群嘲,美的啟蒙其實源自生活,家長在家就可以做

2019-12-26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一段時間,"墓地style招牌"、"土氣校服"、"年代感十足的課本插圖"、"奇葩造型建築"等等中國式審美被群嘲。近期這些令人唏噓又覺得辣眼睛的新聞頻出,使得"中國式審美"這個話題再次被放在聚光燈下討論。

其實,"中國式審美"不是一個新興的話題,它以前就被激烈地討論過,而且一直被群嘲,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

例如在2018年,第27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的海報與同時期台灣金馬獎海報的對比上了微博熱搜。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兩方海報的設計質量一目了然,其中蘊含的審美層次也能一眼分出高下。網友嘲笑道:"金雞獎的面子從海報就開始丟了。"

儘管網友嘲弄得熱火朝天,但是我們在其中可瞧出了無奈與尷尬。一些人嘲笑:"中國審美毫無長進",一些人諷刺:"這就是中國特色"。

太多國人的審美仍然停留在"紅紅綠綠""大紅大紫""鑼鼓震天"這些老舊的觀念上。很多人對設計和藝術有時間、有精力、有經濟能力、也有熱情,但是,卻唯獨缺少了對藝術的審美能力。

"中國式審美":從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開始,美就被"傳統"壓抑

陳丹青曾說:學校教會了我們競爭和規則,卻沒有教育我們如何感受美。

審美,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積澱。中國雖然有數千年的深厚文化,又居於有世界第二的經濟地位,但是"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究竟是為什麼,"中國式審美"就如此根深蒂固呢?

實際上,從學生時代開始,具有藝術感的美就被"傳統"壓抑,乃至覆蓋、取替。

很多老一輩的人幾乎沒有在求學生涯中接受過良好的審美滋養。隨著年齡增加,課業愈加繁重,在中學階段,老師和學校只注重培養孩子的應試能力,音樂課、美術課都被用作補習,多數人都認為"只要成績好,學不學藝術都不重要。"到了大學,美術、音樂等一切與審美有關的課程,始終被認為是副科,選修的分數也不會比數理化高。

並且,很多家長認為"愛打扮的孩子肯定成績差,愛音樂就是不務正業"、"花錢帶孩子去博物館、藝術展,還不如多給孩子買兩斤肉吃。"

然而,時代在進步,審美力已經逐漸發展為新時代需要的能力。現代社會更需要住美的居所,美的衣服,美的食物,美可以滲透到生活的每一處細節。

為了防止祖國的花朵成為"美盲",審美教育就不可或缺,而且家長對孩子美的啟蒙有著重大的責任。

家庭美育:孩子在生活、自然和傳統中探索美

  • 以生活為題:美感認知從小抓起

如上所說,由於從小的應試教育和扭曲的實用主義的影響,孩子對沒敢認知缺乏,導致他們只一心撲在學習上,忽略了對生活得觀察、漠視了對美的探索,因此,中國便可能出現許多年幼的"美盲"。

"生活處處皆藝術",藝術不僅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很多豐富而珍貴的藝術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美其實一直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 《在遊戲中給孩子美的啟蒙》:用遊戲鍛鍊孩子的審美能力

對於美學教育,蔡元培先生提出實行的三大途徑: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其中,家庭美育無疑離孩子最近,最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

要想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培養起孩子的審美能力,家長可以借鑑《在遊戲中給孩子美的啟蒙》一書中的方法。

作者李欣睿說:"做了這麼多年的設計,能為孩子設計出美好的遊戲,是我覺得最有價值和成就感的作品。"

《在遊戲中給孩子美的啟蒙》就是一本關於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在生活、自然和傳統中探索美、習得美的家教書。這本書介紹的是讓孩子在遊戲中鍛鍊學習美的技巧,既能夠開發孩子的右腦,提高孩子的審美力、創造力、想像力、動手能力,又更能促進孩子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的多方面發展。

"交互遊戲":最高級的美育可以在遊戲里誕生

"每一天都可以在美育,每一時都可以有遊戲"。作者先設計出了多個"交互遊戲",靈感來與自己擅長的用戶體驗以及互動設計。而這些遊戲的共同特點都是"美"。

玩耍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遊戲讓孩子親身去認識各種各樣的事物、感知這個世界的變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

遊戲與美育的結合能產生不一樣的火花,它既能讓遊戲看上去更美麗、更有魅力,又能將美學教育悄然融入快樂的遊戲時光中,讓孩子在玩耍中得到美的滋養,美的啟蒙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 理性的智慧啟迪同樣重要

一個常見的美學誤區是美只存在於感性之中,但是很多美麗的事物都是感性與理性的結晶,也有的就是理性的。據此,美育不僅僅是感性的教育,更離不開理性的智慧啟迪。

一個樂於探索美、善於發現美的孩子,少不了理性的認識。只有感知力、敏銳力好的孩子才能靈敏在生活中發現他人不能發現的美。

因此,家長在用情去感染孩子的同時,也要注重教育孩子理性的知識,讓他受到理性的薰陶,在探尋美的過程中保持清晰的頭腦,找到更有價值的美麗。

  • 遊戲玩耍:春夏秋冬各不同

要想發現純粹的美麗,不妨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天地之美在春夏秋冬四季轉換,每個季節都擁有獨特的動人之處。

春: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澆水-舀水-澆水-舀水"的小遊戲,用竹子做舀子,在古老的石槽或清澈的河涌里舀水,也可以與孩子在院子裡戲水。

夏:太陽花有著夏日的勃勃生機,家長可以帶著孩子摘葵花籽,一顆一顆地引導孩子把瓜子從葵餅上摘下來。

秋:秋季石榴鮮嫩多汁,引導孩子把一個石榴剝籽、榨汁,完成後與孩子一起享受石榴汁的清甜。

冬:甜甜的麥芽糖是不少人童年時的記憶,孩子轉著罐中的麥芽糖,看著麥芽糖旋轉,欣賞著它的色澤、質地。

在這些與自然的遊戲中,孩子的各類感官被逐步打開,受到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

  • 遊戲設計:有邏輯的遊戲體驗

此書把美育遊戲歸為5大主題:樂自然、食正味、弄良物、承傳統以及育初心。

樂自然:在自然中發現世界的玲瓏和精巧,在其中快樂成長。

遊戲:凍冰花——帶著孩子撿冰花,掛在房間裡。

食正味:讓孩子品嘗各種食物。

遊戲:桂花蜂蜜水——給孩子泡一杯規劃蜂蜜

弄良物:擺弄各類玩具。

遊戲:do re mi——把幾個瓶罐灌上水,像演奏樂曲一樣敲打平身,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

遊戲:兌顏色——給孩子上一堂顏色實驗課,讓他把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在一起,觀察最終的顏色變化。

承傳統:觀看獨具匠心的漢代工藝品、筆鋒如劍的晉唐書法、朦朧婉轉的宋元山水,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美。

遊戲:學習毛筆字、古典山水畫,一開始可以先臨摹。

育初心:保持尋找美麗的初心

遊戲:水中墨舞——把一滴墨滴到水裡,觀察水墨交融的神奇畫面。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而且,審美能力是一個人核心競爭力。對孩子的美學感知進行啟蒙、提高孩子審美能力的好方法是讓在孩子在遊戲中發現美。

玩遊戲的背後更是與爸爸媽媽一起生活、玩耍的美好時光,伴隨著五官的刺激,讓孩子在感官高速發育時期得到最好的滋養,更好地與"美"在一起。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