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媽媽是十分依賴的。有這樣一個三胞胎"偷窺"媽媽的視頻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和熱議。而事情的起因是這位媽媽急著上廁所,所以趁著孩子有人看著就離開了一會。但沒想到,三個孩子發現媽媽不見了,吵著鬧著要找媽媽。
為了安撫孩子,家人就只能夠將他們帶到了廁所門口。第一個寶寶神情嚴肅的探出頭,直勾勾盯著媽媽似乎想要她抱抱自己。而其他兩個寶寶也等不及要看媽媽了,一個跟著一個的探出了小腦袋。
第二個寶寶看到媽媽時,瞬間綻放開了笑臉,好像在說"終於找到媽媽了"一樣,開心不已。而第三個寶寶看到了媽媽的身影,表情也淡定了不少。看著三個寶寶連媽媽上廁所也要跟的小模樣,網友們紛紛留言感嘆到:"真實既心疼又好笑"。
實際上,像這種孩子離不開媽媽的情況,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十分常見的。特別是孩子處於嬰幼兒階段,一離開媽媽就可能會變得比較焦慮,出現哭鬧的情況。而心理學家將其稱為"分離焦慮症",孩子1歲和3歲左右是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的。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的問題,但如果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後,這種症狀還沒有緩解,父母就要及時的進行調整。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有"分離焦慮症"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清楚的掌握"分離焦慮症"出現的幾個原因,並"對症下藥",就能夠有效的降低孩子焦慮的情緒。
孩子對分離感到"焦慮"常見的原因
1、 心理不適應
很多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待在父母的身旁。正因如此,他們在心理上對於父母是非常熟悉和依戀的。所以一旦他們視線中沒有看到父母的身影,他們就會不適應,內心不安的情緒就會隨著分離的時間越發的劇烈。
2、 環境的陌生所致
孩子如果突然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內心就容易產生恐懼心理。而父母是他們最為熟悉的人,所以一旦離開了父母,他們就有被"拋棄"的感覺。這樣就是很多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常常會哭鬧不止的原因所在。
1、 從小讓孩子多接觸他人
孩子出生之後,家長要有意識的讓孩子多與他人接觸,這樣可以養成孩子"不怕生"的性格。這樣能夠有效地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這個過程要注意不能夠強迫孩子,而是要慢慢的引導孩子去適應。
2、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和父母分離時之所以會出現哭鬧等焦慮情緒,很大程度上是擔心父母不要自己,這也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去增強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不要用"我不要你了"等語言來恐嚇孩子。
3、讓孩子習慣告別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和孩子分開多長的時間,都可以提前和孩子做好約定,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一會兒就會接她。這樣孩子慢慢的就會習慣這種分離感,焦慮情緒也會有所減弱。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有"分離焦慮症"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父母也不能夠放任不管。要及時的採取正確的措施進行干預,逐漸的幫他們客服這種焦慮。這樣才能夠養成孩子獨立自信的品質。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