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閱讀,才能夠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2019-10-25     慕妤說

讀書能夠提升我們的說話能力。

這一點,我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而自己卻從未試驗過。

我們儘管沒必要好像主持人那樣口齒伶俐,不過如果你說話詞不達意、吞吞吐吐,別人就無法理解到你的意思,從而導致彼此的溝通無法順利進行。

我們與人交流,某程度上就是建立一種信賴關係。

憑藉著這種信賴關係,我們從別人口中獲取信息,或者別人從我們口中獲取信息。而建立這種關係的過程,最簡單的就是從閒談開始,然後一步一步加深彼此的人際關係,最終讓對方信任自己。

而第一步的閒談,往往有時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你能夠抓住重點,做到通俗易懂、清晰流暢地進行解釋、說明,這才是關鍵。

說的嚴重一點,有時候你的發言能力,真的可以決定你每天的際遇。那怎麼培養自己的說話能力呢?

當然就是讀書。

如何閱讀才會對表達能力有提升?

讀書的作用,就是讓文章的結構進入大腦,提高發言時的建構能力。隨著你讀的書越來越多,知識越來越豐富,你就能夠自如地操控豐富的言辭,提升自己的發言能力。

我之前的文章就說過,把你學習到的內容,然後轉化成談話的材料,講給其他人聽,以此目的來讀書,你就會更好地鍛鍊自己的說話能力。

這個「講給別人聽」,不一定是真的找個人去講課,而是自己看書的時候,有意識地把看到的內容,用一種將來會講給別人聽的思想來進行學習,就會取得這種效果。

例如我看報紙的時候,看到有趣的東西,我都會自言自語地去朗讀,試著把這個內容複述出來,好像正在給別人講課那樣,這樣我對文章內容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

很多時候我們與人閒聊,閒聊的大多數內容,都是來自於自己的經歷和知識。如果你的經歷少,而知識又貧乏,那麼你基本上就很難開啟閒談的模式了。

讀書,就是積累閒談的內容。

千萬不要小看閒談的作用,任何情感的聯繫,都是始於閒談的。這種手段,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其中一種重要的溝通手段。

根據日本作家齋藤孝的總結,閒談都有以下特色:

1,閒聊表面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其背後的作用卻有積極的作用;

2,閒聊是由「寒暄+相關的內容」組成,一般都沒有固定的主題;

3,閒聊不需要結論,一般都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說的;

4,閒聊隨時都能夠結束;

5,只要懂得練習,任何人都能夠開啟閒聊模式;

這樣看,閒聊其實很容易做到——只要你有足夠的談資。而談資,自不必說,就是從讀書而得來的。

通過多讀書,掌握各種的表達形式和遣詞造句,既可以增加你的談資,又能夠加強你的閒聊能力。

例如,當你堅持讀了五十本書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思想和表達都變得跟以往不同了。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你很難一時三刻看得出效果,如果你一直堅持這麼做,我敢保證,你會慢慢獲得益處。

當然,讀書還是要講究方法的。

一般學習的讀書法,市面上已經有不少指導書籍了,我就不再累贅。我這篇文章,說的就是提高說話能力的讀書方法。

我將這個流程分為三步,就是:朗讀——思索——運用

通過朗讀提升表達的語感

讀書有很多形式,其中慢讀就是求其精髓的好方式。

慢讀可以鍛鍊我們讀書的耐性和韌性。如果平時看書草率馬虎、粗略大意,我相信這種做法是無法讓我們獲得進步的。

而在慢讀當中,其中一種最重要的方法想必就是朗讀。

朗讀是鍛鍊口才的方式,我已經說過很多了。

朗讀可以加深我們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加強記憶,甚至還能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和口才能力。但不少人都不明白,怎麼朗讀才能夠提高我們的口才能力。

這裡我提供一個流程。

第一步,就是在開始朗讀前先要把朗讀的材料梳理清楚,例如一些字形、字義和字音上,如果不了解清楚,讀起來就會斷斷續續、磕磕碰碰。

第二步,經過相當時間的準備,你對於文章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把握,這時你就可以流暢地朗讀文章,做到純熟的流利背誦,正所謂「熟讀成誦」。

如果你能夠用最快的速度,還能清晰的讀出這篇文章,你的口腔肌肉就會到鍛鍊,說起話來自然輕鬆自如。

第三步,就是根據文章的體裁和思想感情,用相應的語氣來讀出文章的內容。

例如讀一些訴說失戀的文字,你能夠朗讀出傷感的情緒;讀慷慨激昂的演講稿,你能夠朗讀出大氣磅礴的情緒,那麼你對於語音語調的掌握,就提升到一個不錯的地步。

第四步,就是脫稿做到上述三步。在不看著稿子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做到上面這三步,你的大腦自然會形成了一種語感,久而久之,便會變成你口才的一部分。

以前我讀英文的句子,我剛開始連單詞都念不准,更不用讓整個句子說的流利了。我就運用這種方法練習,最後把整句話變成我腦子裡的東西,可以隨口輕鬆說出來了。

而這,就是堅持朗讀帶給我的改變。

思考接觸到的知識

學而不思則罔。

為了把學到的內容變成我們腦子的一部分,必須要經過深度思考,才能牢牢刻在我們大腦裡面。

朗讀很容易造成我們死記硬背的思維惰性,如果我們不主動調整,最終就會變成照本宣科的死板。而我們說話,一定要靈活,充滿創意和想像力,這時思考的作用就尤為重要了。

讀書中的思考,就是理解能力的發揮。也是總結能力的運用。這是一種把書從厚讀到薄,從薄讀到厚的過程。

在閱讀時候,我們對一些重點的知識反覆思考,得出自己的體會和想法,解決了心中對內容的「疑難雜症」,這就是能夠把書讀厚了。

因為除了書本中的知識,我們由此產生自己的心得,這些心得是書中沒有的,也是我們對材料不斷進行理解加工的過程。

有了這種過程,我們的腦子裡的東西自然會越來越豐厚。這時說起話來,我們就是自己的思想表達,而不是照著書本來發言。懂得帶著思考去讀書,就能培養出我們對世界的觀點。

至於把書從厚讀到薄,就是把握書中的要點,掌握核心問題的過程。厚厚的一本書,讀懂了,理解了,懂得抓住重點和中心思想,你能夠用三言兩語就總結出整本書的核心價值,你就把這本書讀的透徹了。這種方法,非常鍛鍊我們的表達能力。

這要要求我們,一定要把書中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吃透,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要輕易跳過,主動去尋找答案。只有這樣,才可以訓練到我們的思考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下面介紹幾種讀書思考方法:

第一,未讀先思法;

是先根據文獻的題目、章節標題進行思考,構成一本書的輪廓。然後再細讀原文,邊讀邊與自己推想的那本書進行對比、印證,研究二者之間的差距,並更進一步加深對書中內容與表達形式的理解。

第二,正讀反思法;

是閱讀中通過積極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面理解和評價文章,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原文的一種評判性閱讀方法。

正讀,是指首先要正確地理解文章的本意。反思,就是朝著習慣性思維相反的方向進行思考,或者提出與作者不同的論點和論據,進行不同的論證。

第三,讀後再思法;

是指先讀原文,正確理解原文,再動用自己原有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然後考慮吸收其精華,充實自己的知識存儲,或修正其謬誤,提出自己的見解。動用此法時應注意:讀原文時不能抱偏見,避免先入為主;分析時全面,敢於質疑;提出自己見解時要慎重,力戒草率。

第四,掩卷凝思法;

是讀後再想的另一種閱讀形式,即在讀完一章一節文字或全書後,合上書本,繼續凝神思索,復現、回味書中的內容,或默默探尋某種深意及解決某種問題的途徑和方案等。

這種方法對於增強對書中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或根據書中內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有很好的效果。

構建運用的場景

最後「用」,就是把學到的內容和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了。

正如我文章開頭所說的那樣,你可以把書中的內容變成談資,用在跟別人的閒聊上。當你的談資積累的越來越多的時候,你就越容易應對他人的話題,閒談起來也就可以輕鬆自如。

為什麼複述是一種很不錯的運用能力?因為它能夠對閱讀材料作進一步思考、消化。

如果你都把學到的內容讀懂了,那麼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內容準確表述出來,不會有太大的難度。你覺得難,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完全理解到這些材料。

也就是說,當你能夠把學到的東西透過自己的語言複述出來,可以講課那樣講給別人聽,你的表達能力不會差到哪裡去。

就算別人沒有興趣,你也可以複述給自己聽,畢竟你可以發現哪些地方複述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複述得更好。

嘗試在看完書後,多給自己問一些問題,看看你能不能回答出來。一問一答的訓練,長此以往,就能夠提高你的說話能力了。

上面我提供的這些方法,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來練習。無論是什麼書籍,什麼報紙雜誌,你覺得有興趣,可以拿來練習就行。

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你的閒談能力,就會變成你的優勢,最終你的口才,肯定會有質的飛躍的。

你想不想試一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ff0BG4BMH2_cNUgv85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