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雞湯裝在杯子裡,當夜宵賣,它開出40多家店!

2019-05-06     職業餐飲網




文丨職業餐飲網 許珂

「湯」一直都是不被餐飲人看好的品類,雖然每家餐廳都做湯,但在人們的印象里它似乎只是「餐」的陪襯,很難做成獨立的品牌。

而這家餐企卻讓「湯」當「主角兒」,做起了湯品餐廳。

開業第一天僅賣出2份,通過復盤調整後聚焦加班白領,次日賣出200份,復購率高達52%;

把湯裝進杯子裡,開拓了堂食+外賣+零售的三維模式,獲得千萬融資,開出40多家直營店……

這家餐企就是「湯先生」,它是如何完成品類突圍?我們採訪了「湯先生」的創始人陳華濱。

零售「老炮」轉行賣湯,做月子湯受挫


「湯先生」的創始人陳華濱是零售行業出身,曾是飛亞達的全國零售總監。




陳華濱認為湯是一條有品類沒品牌的賽道,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消費品類,並且已經具備了一些消費場景,比如佐飯、康復、坐月子等。

因此,創業初期的陳華濱將目光瞄準在了孕婦、病人等湯品類的剛需高頻顧客身上。

陳華濱首先對接了數個月子中心,以較低的價格提供湯品。但月子中心只需要以較低的價格進行採購,並不在意產品的品牌,當時的「湯先生」似乎成為了一家「代加工工廠」。雖然能夠盈利,但利潤空間較小,對渠道的依附性過強,並且無法形成品牌,因此陳華濱放棄了和月子中心的生意。




此後陳華濱還曾把「湯先生」做成禮品,用零售的思路帶進醫院銷售;還曾包過食堂檔口,以此獲得固定流量,但卻接連受挫。

在創業初期,陳華濱瞄準了剛需用戶主打功能性餐飲,中國有這麼多的孕婦和病人,對接月子中心和醫院做生意看似是一片藍海,但功能性餐飲可能只是一個「偽需求」。

功能性餐飲而言,消費者缺乏持續消費性,比如孕婦和病人在經過坐月子、養病這個時期後就不會再次消費,這讓餐飲企業很難形成品牌;

此外功能性餐飲非常重視和依賴渠道,「湯先生」創業初期對接了眾多的月子中心、醫院,但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這並不適合「求生存」的初創企業。

聚焦加班白領,從一天賣2份到融資數千萬


2015年10月,第一家「湯先生」小店在上海靜安區延平路446號正式開業,店面僅有8㎡大小。

小店開業的第一天,陳華濱準備了200份湯,但一天後只賣出了2份,剩下的198份不得不全部倒掉。

經過復盤,陳華濱對「湯先生」的目標群體重新進行了思考,最後他將目標群體定在了加班白領身上。

在加班點外賣的時候,外賣軟體上都是燒烤、小龍蝦等「重口味」食品,這個時候一款暖胃的湯飲再適合不過。

找到目標消費者後,陳華濱通過兩步打開了市場:

1.「掃樓」發展種子用戶

為打開加班白領這一市場,陳華濱首先進行了有計劃的「掃樓」,開啟了「企業種子用戶計劃」:

進入企業,提供一周的「加班湯」服務,但要求員工必須通過「湯先生」的小程序下單才能換取。



經過復盤和調整後,「湯先生」在第二天就賣出了100多份湯,並且因為員工是從「湯先生」的小程序下單,消費者直接和品牌取得了聯繫,後續復購率竟然達到了52%。

2.趣味文案與加班客群產生共鳴

為深度切入加班白領,「湯先生」通過趣味的文案,將加班與喝湯進行關聯,加深與消費者的情感交流。




陳華濱推出了「聽雞湯不如喝雞湯」的主題活動:

「老闆說彈性工作制,其實是隨時加班沒節制」;

「員工總說我是資本家,其實我沒有資本也沒有家」。

通過這些幽默的文案,「湯先生」品牌與都市白領產生了深入互動,以此形成了情感共鳴。




與此同時,「湯先生」部分店鋪將營業時間延長至凌晨兩點,並在小程序上線拼團功能,以此在上海白領圈中形成交互與傳播,發生範圍性裂變。

飲品化+零售化,開拓湯品類更多消費場景


湯品類一直沒有一個品牌能跑出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湯品類的消費場景過少,人們認為「湯不成餐」。

消費場景較少同樣是「湯先生」面臨的最大難題。

因此在拿到融資後,陳華濱並沒有急於開店,而是耐下了性子,從產品包裝、搭配和零售三個維度進行打磨。

1.從「盅」到「杯」,開拓外帶+外賣場景

過去主打湯品類的餐廳都是用「盅」來裝湯,這極大地限制了湯的消費場景,在人們的認知中,湯只能作為「飯」的陪襯。

因此陳華濱把湯放入杯子,將湯做「輕」,這讓「湯先生」的湯品更適合於外賣和外帶,顧客可以在逛街、上班、開會、在家等場景直接打開杯口飲用。

杯子則是選用樂扣樂扣的材質,一旦蓋上後就無法打開,用戶只有拿到手破壞掉杯子才能打開,即使杯子倒過來也不會滴出來。

這保證了外賣途中湯不會漏或污染,並且在放涼後也可以直接把杯子放入微波爐加熱。


傳統湯品和「湯先生」的外送湯品


2.搭配主食、小吃,把「湯」變成「餐」

為了讓「湯先生」有多元化的消費場景,讓它成為人們的日常剛需,如早餐、午餐、下午茶、宵夜等,僅僅靠湯品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陳華濱對「湯先生」的產品進行了豐富,現在「湯先生」店裡有鹹湯、甜湯各8款,還有粗糧主食和佐餐小食各6款。


在湯類選擇上,「湯先生」主打受眾最多的老母雞湯和龍骨湯,還根據氣候、時令推出特色湯品,比如冬天會推出有暖手暖腳功效的湯品。

以前還曾推出過對男性很補的牛鞭湯,但發現核心用戶大部分是女性,所以也將其調整下架。

陳華濱說:「我們做任何選擇,一定要順著顧客的需求走,一定要先選擇日常見的最多的湯。」

因為主要客群是有養生需求的女性,所以「湯先生」在搭配的主食上選擇了粗糧,如粗糧飯、黑椒牛肉粒穀物碗、粗糧盒子等。




通過搭配與調整,「湯先生」變成了可以全時段選擇的餐廳。

曾經「湯先生」70%的銷售額來自於午飯,但增加產品後,早餐、下午茶和夜宵的銷售額占比顯著提升,如今早餐的銷售額占比已經達到了30%。

3.開拓自有渠道,「輕」與「快」占領零售市場

因為是零售行業出身,陳華濱認為零售化是餐飲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大方向。

目前「湯先生」已經推出了自熱湯、自熱湯飯、醇湯等產品,並在無人售貨架、淘寶、京東、公眾號等渠道進行測試售賣。

在包裝設計上,既有需要消費者在加熱的袋裝湯,也有類似「方便火鍋」的物理加熱包裝,通過拉動內置拉繩即可完成隔層加熱。




在談到餐企的零售化布局時,陳華濱認為關鍵在於「輕」和「快」。

零售和餐飲不同,首重一個「快」字,這是因為零售市場比餐飲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甚至是「你死我活」。在餐飲行業中,海底撈、巴奴、呷哺呷哺等火鍋品牌和諧共生,這是因為市場足夠龐大,但對零售市場而言,一旦被搶占先機就很難翻盤。

有很多餐飲人都認為做零售要重投入,要花大成本去打通渠道,但對餐企而言最合適的是零售「輕」做。結合西貝、眉州東坡等成熟品牌的零售經驗,餐飲企業首先要在店裡、公眾號、天貓等渠道進行銷售,一旦產品被消費者接受,在行成複利和品牌化後渠道也會隨之自然打通。

職業餐飲網小結

在「湯先生」創業初期,也曾遭遇日售兩杯的困境。

但陳華濱堅持深入聚焦加班白領目標客群,並通過零售、創新文案等多種手段使得品牌生存下來。

又通過布局零售、調整產品搭配等方法打造了更多消費場景,不斷探索如何突圍單品店較短的生命周期。

餐飲創業之路道阻且長,但餐飲人一直在前進摸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d8Y_msBmyVoG_1Zw2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