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2019-12-01   網上客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遊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題解】

這首詩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陸遊退居故鄉山陰已近二十年。這年他六十八歲,中原地區早已被金人占領。詩人退隱山中,仍念恢復大業,對祖國的熱愛,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對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憎恨,耿耿於懷。詩人秋夜乘涼,心境難平,思潮翻騰,以沉痛的心情、恢弘的氣度,寫下了這首感情真摯的詩篇。本詩原為二首,此為第二首。

【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萬里的黃河源遠流長,奔騰咆哮,滾滾東流入大海,氣勢磅礴。三萬多尺高的大山,險峻挺拔,峰巔撐天,多麼雄奇。〕

第一層,寫黃河源遠,流巨,貫地之長;寫山高,峻險,峰奇摩天。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忱,以及驅逐胡虜收復中原的壯志豪情。

第一句,以黃河之長,流勢之大,泛寫祖國大川的壯麗。暗喻我們民族的精神氣節,猶如黃河多曲折險阻,但勇往直前,不可阻擋。

「三萬里」,極言黃河流長。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由山腳下一股股清澈的泉水彙集而成。黃河的萬里長流,千曲百折,或奔騰狂嘯於高山深谷、莽莽高原之中,或平緩文靜,信步於華北平原。黃河全長五千五百公里,流經不同區域,形態迥異,景象萬千。黃河始穿龍羊峽,初露其澎湃氣勢;繼而利劈劉家峽,驚濤拍岸,駭人心魄;隨出青銅峽,如天降巨瀑,氣勢雄奇。黃河於途中,飲汾水,納渭河,流愈巨,勢愈大。待過三門峽,飛瀑湍流,浪涌雪濺,狂濤擊天,萬谷鳴雷。黃河入中游,安然文靜。進下游,縱身躍出地面十米之高,像空中飛騰的巨龍,成了舉世聞名的「懸河」,然後奔騰東流入大海。黃河,偉大的河!你的懷抱是我們祖先的誕生地,是華夏成長的搖籃。你的乳汁哺育著華夏子孫,孕育了華夏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你從亘古流至今,是華夏悠久歷史古老文明的見證。華夏子孫世世代代在你的懷抱里休養生息,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創造了光輝業績。黃河,你洶湧澎湃,你氣勢磅礴,是華夏民族的驕傲,炎黃子孫的自豪。

第二句,「五千仞岳」,泛寫淪陷區高大的山,雄奇的峰,映照出偉大的華夏民族形象,不屈不撓,不甘淪亡的民族性格。

「五千仞」,極言山之高。「岳」,泛指淪陷區的名山巨峰。在當時五嶽除南嶽衡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均陷於金人之手。「五嶽」,它們山體巨大撐天,奇險舉世無雙;它們高大與青天為伍,神秘以白云為裳。加之,歷代封建王朝為欺騙人民,在「五嶽」大興土木,廟宇林立,寺院濟濟,佛教道教之風盛行,使其染上了古雅的文化色彩。從那時,「五嶽」成了歷代統治者頂禮膜拜的地方,與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五嶽」,成了華夏民族形象的化身。

然而,可愛的祖國,山嶽已淪,江河已陷,淮河以北的大片國土,任敵人踐踏蹂躪已六十餘年。苟安於臨安殘山剩水的南宋小朝廷,毫無光復之意,而極盡酣歌醉舞之能事,是多麼可悲,可恨!愛國詩人陸遊秋夜乘涼,淪陷區可愛的山山水水,嚴峻的南宋現實,一齊湧上心頭,感觸良多,慨嘆萬千!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淪陷區廣大人民在胡騎踐起的漫天塵埃里,把眼淚都哭乾了;人民面向著南方,巴望著南宋官軍收復中原,過去了一年又一年。〕

第二層,寫「遺民」的深重苦難,渴望復國的由衷心愿,表達了詩人對「遺民」的深切同情,對南宋小朝廷不思光復的無比憤慨。

第三句,通過「淚盡胡塵」的形象描繪,深刻地表現了亡國之民慘痛的境遇,無情地暴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賣國罪行。

言「民」曰「遺」,可見北宋王朝在金兵進犯下,二帝被虜,餘生的皇室大臣倉惶南逃,置人民死活於不顧的情景;可見北宋王朝腐敗無能,敵國兵臨城下,不謀防務,招致慘敗,京城失陷,王朝大廈頃刻倒覆的慘狀。這是何等的可悲。詩人言「淚」曰「盡」,極見「遺民」境況之苦。「淚盡」於何處?於「胡塵」之中。「淚盡胡塵」,映透著金兵血洗我大好河山,毀滅我國都汴京,掠奪我國寶金銀。胡騎所到之處,草木皆焚,雞犬不留,慘無人道。「胡塵」,形象地描繪出瘋狂的胡騎掀起漫天塵埃,塵埃里,「遺民」哭聲震天,眼淚哭干。「淚盡胡塵」,極其形象,至為深刻。它飽含著「遺民」滿腔的復國熱血,敵人罄竹難書的罪行。它極其生動地抒寫了「遺民」渴求復國痛不欲生的悲憤之情。特別是句中的「盡」字,極為生動形象,「遺民」的生生死死都隱含在「盡」字之中。

第四句,著重「望」與「又」的刻畫,尖銳地道出了「遺民」的遺恨,給南宋小朝廷以無情的揭露與批判。

「遺民」一年一年地「望」,一年一年地盼,「王師」在哪裡?詩人也在盼,在喊:王師何月何年渡江北上?詩人夢寐以求親赴前線,熱血灑疆場,身軀獻祖國。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賣國求榮,對金稱臣膜拜,歲歲納貢,極盡辱國害民之能事。他們迷醉於臨安的殘山剩水,醉生夢死,不修軍械,不謀富國強兵之道,不策光復大業。這一小撮巨奸,國格喪盡,民族氣節無存,甘做異族的孝子賢孫,在我們民族歷史上留下了奇恥大辱。「遺民」「南望王師」,是多麼感人的形象:揚頭踮腳,忍死而「望」,盼南宋官軍揮戈渡江,光復中原,重振國威。句中的「又」字,道出了詩人報國無門的痛苦情懷。偉大的愛國詩人,有打虎的膽量與氣力,偏偏叫他在山陰種瓜種豆;有天賦的文筆,偏偏叫他吟愁嘆悲。詩人無用武之地,大地亦哀,蒼天亦悲。詩人百感交集,慷慨悲歌,憤筆疾書:「南望王師又一年」,這一「又」字,表達了詩人憂國之愁,愛國之情,如江河奔騰,難以阻遏。

【綜述】

此詩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描寫了淪陷區人民的痛苦與失望,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前兩句,以誇張的手法寫景,用「三萬里」、「五千仞」描寫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激勵人民為收復失地而奮起抗爭。後兩句,敘事抒情,表達了中原「遺民」渴望「王師」收復失地的焦急心情,抒發了對南宋小朝廷苟且偷生的無比憤慨。「淚盡」,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深重災難。結句「又」字,表現了「遺民」的失望與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