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我們正處於一個全面數字化的時代,如何應對技術與變化帶來的焦慮,在新的數字世界安然棲居?2019年11月9日,38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大咖,與近千名觀眾齊聚第四屆騰雲峰會現場,對這個主題進行了一場深入的跨界探討。
這是一場科學家與藝術家和學者的跨界對話。
嚴鋒和作家畢淑敏、建築設計師青山周平及科學家張勝譽
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和著名作家畢淑敏、建築設計師青山周平等文化藝術領域的代表性人物到場,並與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對話,探討科技賦予文化、藝術和人的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從專業角度分享自己在數字時代的觀察與思考。
上午的三場對話分別從向善、創造與溫度三個角度探討科技與藝術、科技與文化、科技與人的關係,展現了科技與人文、藝術碰撞的無限可能。下午四場論壇從數字新青年、漢字文化、人工智慧與科技向善、基於社群的藝術公益等主題進行深入討論,展示了文化和藝術在數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為了美好未來所付出的行動。
徐冰的藝術作品
活動現場的展區不僅展示了騰訊和故宮、敦煌合作產生的諸多成果,還以「棲」為主題,展出了參加過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在內的國際大型藝術展的五位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讓大家在互動中切實體會到科技與藝術結合產生的美好可能。
故宮博物院
圍繞科技創造的「溫度」,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介紹說,因為技術帶來了很多的複製,很多的虛擬結束應用,甚至出現了造假應用,主播千人一面,我們看到的只是技術虛擬出來的美麗外殼,真實鮮活的生命在哪裡?一直是科幻迷的他對未來充滿了憧憬:「科技拓展生命疆界,人文守護心靈道路。」
著名作家、心理學家畢淑敏、建築設計師青山周平和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博士就科技與人的關係進行了深入討論。
作家畢淑敏
畢淑敏對數字時代人的心理狀態和幸福體驗,有著自己敏銳的觀察和體驗,她認為一些技術針對了人性的弱點,它諂媚了人性中幽暗的部分,如自拍美顏功能。科學是中性的,那麼技術就帶有強烈的傾向性。首先想讓這些操縱技術、制定技術、實施技術的從業者,請他們具有更高的人性。
舉個小例子:比如說大家現在會發朋友圈,會自拍,然後技術就應運而生了一個程序叫做「美顏」。大家都喜歡美顏。我們會發現,你拍照拍到的那個自己比你真實的自己要美,然後你發到了朋友圈,人們會紛紛的點贊。
但是科技在這裡,對不起我糾正一下,不是「科」,是「技」,我覺得技術在這裡是針對了人性的弱點,它諂媚了人性中幽暗的部分。我們都自卑,我們都希望自己比我們能夠看到的那個真實的形象要美好,技術就針對了這個弱點,開發出了這種可以讓你身材修長、膚色白皙、頭髮漆黑、臉上沒有皺紋、笑容可掬的程序。
女機器人女僕
畢淑敏強調了人性中有溫暖,有光明,有協作,有正義和勇敢,有卑劣、怯懦,也有虛偽與狡詐。如果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之下,那些能夠掌握技術的人,用這樣的方式去引導人們,她個人覺得他們是有罪的。
畢淑敏還提醒技術對於文化的理解是否準確,要有警惕。比如說在我們這次會議的前廳里的展覽,我看到我們關注到漢字,我作為一個靠漢字吃飯的人心中充滿了感恩,充滿了欣慰。不過,用這個技術的人,也他將自己對於漢字的理解滲透其中,那麼他的理解是否一定是正確的呢?
當然沒有絕對的正確,但我們去領略這樣一個藝術品,一個和數字化結合的藝術品的時候,我們要有警惕。比如我看到有一幅作品,當我寫出「火」這個漢字的時候,(大家一會兒也可以去試),相應出現的那一幅圖像是孔明燈。那是火的真正含義嗎?
火作為人類曾經最偉大的科技成果,是孔明燈嗎?燈在漢字中是一個火+丁,我個人理解那是比較小的火才能成為燈,但是真正的火所具有的力量,所具有的那種排山倒海的能量,在這裡面的反映就不那麼確切了。當然這是藝術家個人的理解。
當山水畫遇上數位技術
所以,在數字世界安然棲居,要首先確定數字世界並不是整個的世界,在數字世界以外,永遠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安然應該是安全、是安寧,這個然是自然、是天然。
「我對人類的未來,對數字世界抱有審慎的樂觀,我並不覺得科技能夠直接的,我並不覺得技術能夠直接的帶來幸福,幸福永遠是靈魂的成就。科技在不斷改變著幸福感的內涵,為人類的幸福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因此,對於增進個體幸福感而言,科技的進步是其很重要的來源。但切記,它並非惟一來源。不能認為只要有了科技,就必定導致幸福。說到底,幸福是靈魂的成就,而絕非其它。」
數字藝術作品
此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世界。畢淑敏說,今天這個會議我聽到很多科學家們也都在說,我們到處瀰漫著焦慮。在心理學上,恐懼與焦慮是不同的概念,恐懼是面對著直接將要發生的危險,焦慮是面對著你預計可能出現的危險。
我想,如果說我們此刻都特別恐懼,這個詞可能稍微嚴重了一點。但要說我們都比較焦慮,大家點頭的頻率就會比較高。我覺得未來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不可能的,對於我們的後代,對於我們的學生,你也不可能完全去掌控他們。
所以,我倒更覺得,要有一個平常心,包括面對我們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對人類不很確定的未來,只要我們把當下做好,對未來就多了一分把握。
而建築師青山周平則具體關注到了科技對人生活空間的改善作用,他還介紹如何把北京胡同大雜院改造為小型的民宿,保留住城市的獨特記憶。他認為工業品是可以複製、替換,他正在探索如何將工業品改造為獨特有個性的手工品、有創造性的材料。
張勝譽的研究領域主要是量子計算、算法設計、計算複雜性分析和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張勝譽認為量子技術也只是眾多技術的一種,量子力學發展了一百多年,量子計算也發展了三十多年,量子技術和納米技術、人工智慧都是眾多技術中的一種,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當然也有很多問題由量子計算可以解決,我們需要了解和計算機相比,量子計算什麼能解決,什麼不能解決,解決得好多少,這是典型的量子計算複雜算法和量子典型的問題。
量子計算探索人類的未來世界
這些年量子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結合是比較火的問題,我個人感覺量子力學基本上是要理解微觀世界為切入點的整個自然界。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一般性的機器人可能一個重要的意義之一是理解人腦是怎麼工作的。所以這二者結合在我看來是蠻自然的一件事情,我們對外當然希望理解自然界,對內也希望理解人類自身,不論是作為複雜體系的人本身,還是簡化到人腦是怎麼工作都是非常複雜的事情。
我覺得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將來任何一個技術,還是應該儘早設計一個倫理框架,不要讓它走出這個框架。數字和信息技術不是洪水猛獸,可以與人文及藝術相輔相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IRsV24BMH2_cNUgNG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