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夜只能扮鬼?其實你還可以cos特朗普

2019-10-31     手望Sowarm


引言


前一陣子,廣州地鐵要求乘客卸妝的事件衝上了微博熱搜。不明情況的網友感到震驚:難道以後出門只能素顏了嗎?化個妝還不能搭地鐵了?

其實事情沒那麼嚴重——被要求卸妝的乘客都是因為妝面「恐怖」,為了維持公共秩序,廣州地鐵才要求他們卸妝。特別是在漢溪長隆站,由於有萬聖節主題活動,不少遊客興致勃勃地畫上了哥特濃妝、眼角流血等妝面,結果遇上了被要求卸妝的尷尬。

卸妝


近年來,萬聖節作為一場盛大的裝扮派對,徹底淪為了年輕人的狂歡。他們往往會把自己打扮成造型可怕的鬼怪或某些動漫影視上著名角色。


蒼白的臉上流著鮮紅的「血」,只是最基本的妝面,不裹上貞子的白裙,不長著惡魔的犄角,不拿著死神的鐮刀,都似乎不夠熱鬧。

上世紀的萬聖節裝扮舊照片:俏皮搞怪的惡魔


雖說萬聖節的盛裝打扮,咱們已經見怪不怪了,但印象中,萬聖節是西方小孩子索要糖果的節日,什麼時候變成了年輕人的Cosplay派對了呢?這樣的流變,得從萬聖節的文化說起。

早期的萬聖裝扮文化


我們過「萬聖」鬧得最歡騰的10月31日夜晚,準確來說是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而萬聖節(All Saints' Day)是每年的11月1日。在最初,這是歐洲遠古的凱爾特人的新年,又被叫做薩姆汗節。

當時的10月31日,被視為一年之中的最後一天。過了這一天,就是寒冷的冬季,死者的世界被打開,從另一個世界來的居民將來到人世,人與鬼魂將共同在這世界上生活一段時間,就像中國傳統的鬼節。

電影《寂靜嶺》海報


在這期間,凱爾特人則會燃起篝火,裝扮為妖魔鬼怪。他們認為,當光明轉為黑暗時,死者世界和活人世界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模糊。篝火是用來凈化的,而裝扮成妖魔鬼怪則是為了欺騙到人世到訪的鬼靈,讓它們誤以為是同類而不傷害到自己。

除了迎接新年外,這個節日也兼具慶祝豐收的意義,這也是萬聖節定在秋天的原因。雖然後來有清教徒的阻撓與禁止,但是萬聖節還是依靠著它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在十九世紀逐漸復興成為一個帶著宗教色彩的民間節日,傳遍世界各地。

上世紀的萬聖節裝扮舊照片:戲班舞女


萬聖節傳承到現在,扮成鬼怪的傳統也一直保留著,而且裝扮成女巫、惡魔、吸血鬼等恐怖形象最有節日氣氛。雖然萬聖裝扮不完全等於現在的cosplay,但從某種意義上,萬聖節已經有了cosplay的雛形。

後來,隨時間的推移和服飾的多樣化發展,萬聖節的裝扮服飾文化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惡魔鬼怪,而是漸漸融入了人們的奇思妙想——非純粹恐怖的形象,如小丑、牛仔和貓等也成為了萬聖節服飾的一部分。


上世紀的萬聖節裝扮舊照片:「跳樑小丑」


除了傳統的萬聖元素,人們的腦洞也越來越大,自一百年前開始還亂入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例如舊式電話、巨型雞蛋、米其林般的輪胎人等等,什麼奇形搞怪的造型都不放過。


上世紀的萬聖節裝扮舊照片:電話人


上世紀的萬聖節裝扮舊照片:雞蛋人、輪胎人


而在影視文化逐漸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經典角色被塑造,為大眾所知。人們在萬聖節的裝扮狂歡中也開始從這些角色中提取靈感,甚至直接進行角色扮演。


由此,cosplay文化也大步邁進了萬聖節文化當中。


融入cosplay的萬聖節


Cosplay,是英文costume play的縮寫,意思為服飾裝扮,現在更強調「角色扮演」的內涵。它具體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樂園建成投入使用的時候。

當時,米奇老鼠動畫風靡美國以及全世界,創始人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在1955年建立了世界上首座迪士尼樂園。為了宣傳和吸引遊客,他讓工作人員穿上米奇老鼠的服飾和遊客互動和拍照——這便是當代cosplay的誕生。

迪士尼經典角色


後來,動漫遊戲文化在日本廣泛發展起來後,一些遊戲、動漫商家也效仿迪士尼的做法,在宣傳會上讓工作人員化裝打扮成為產品中的虛擬人物,以吸引顧客——這是cosplay文化在日本商業化的表現。


隨著這種模式的成功,原本僅在民間流行的裝扮文化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與認可,往後還出現了專門為cosplay文化而策劃的活動。

《英雄聯盟》全國COSPLAY大賽


當代的cosplay主要流行於年輕群體,一般以動漫、遊戲、輕小說、電影、電視劇、偶像團體等具體有形的角色進行刻意的模仿,運用服道化和身體語言使自己成為某個角色。


另外,像動物、軍事武器等非人的角色也可以是被扮演對象。扮演者往往將它們擬人化,以呈現一個「有生命」的形象。

強尼·戴普(Johnny Depp)的經典造型


由於動漫遊戲作品中也會出現類似惡魔鬼怪等形象,因此,在萬聖節的服飾打扮上,有一些人便直接從這些作品中獲取靈感或者直接扮演那個角色去參加萬聖節派對。

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也可以反映藝術。隨著萬聖節服飾的多樣化,動漫遊戲中與惡魔無關的的角色也開始融入了萬聖節的服飾文化當中。

萬聖夜街頭裝扮


在美國,人們在對於萬聖節的相關消費,如服裝、糖果等的消費熱情堪比我們在「雙十一」期間的消費熱情。一些服飾店會大量銷售應節的服裝,男孩喜歡的超人服、女孩喜歡的公主服,應有盡有。


有趣的是,特朗普造型的道具也很受歡迎。近幾年美國萬聖節遊行cos特朗普、希拉蕊、歐巴馬、安倍晉三等政客的,大有人在。


可見如今的萬聖節服飾早已不再是單一的「惡魔集會」,而是人們釋放裝扮想法的載體。由此來看,萬聖節豐富的節日內涵和文化交融不無關係。

政客也是美國萬聖遊行中常常被cos的對象


萬聖節面具


萬聖節裝扮文化與cosplay文化的交融,對於節日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一方面,年輕群體的文化包容性,使得多元的節日文化更易被新生代所接受;另一方面,年輕群體作為未來的傳承者,其對節日文化內涵的創新豐富,使得節日能夠持續保持生命力。

而萬聖節原本所具有的廣泛群眾基礎,則為cosplay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使其有機會跳出動漫遊戲的圈子,進行更廣泛的傳播。

後記


近些年,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對於這個話題,或許我們可以從萬聖節裝扮文化的歷史發展中得到一些啟示。

萬聖夜街頭裝扮


幾乎沒有一個節日是在自創立之初,便有了現在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於節日文化的傳承,要把握當下流行文化,將傳統的節日文化進行有機的交融與創新,讓傳統的節日文化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新時期煥發新的光華。

就算是外來的節日,也不妨趁此放下平日的包袱,借著夜色融入愉快的節日氣氛當中吧。今晚是萬聖節前夜,你準備好加入裝扮派對的狂歡了嗎?


參考文獻:

《COSPLAY實戰寶典》文/恆星璀璨

《盤點外國人過去雷人的萬聖節裝扮搞笑圖片集錦》文/美桌網

《萬聖節:鬼、習俗、知識和文化現象,來自留美民俗博士的硬核科普》文/浩然文史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C0fIm4BMH2_cNUgpf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