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萬里陽光 壹點靈
「我都是為了你好」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可是對於《小歡喜》中的英子來說,家庭是不幸的,不僅僅是因為父母離異,還因為母親對自己無時無刻的掌控。
隨著新劇的持續更新,方一凡和英子的「早戀」問題引爆了劇情的高潮。
學校針對高三學生的自我認知舉辦了一個活動,活動時老師教給學生一個「擁抱療法」,從中發現並療愈孩子們來自原生家庭的部分創傷。
經歷過父母離婚和母親強烈掌控的英子,觸景生情,向好哥們方一凡訴苦。
為了安慰英子,方一凡試了試「擁抱療法」。
就是這個擁抱,被兩個人的母親宋倩和童文潔發現,誤會他們在早戀。
學生時代,幾乎所有父母都視早戀為洪水猛獸,尤其是對於對英子期望很高的宋倩來說,尤為如此。
為了確認英子談戀愛的「事實」,她試圖找女兒的日記本,翻閱女兒手機的聊天記錄,干涉英子和方一凡的交往,甚至為此和自己最好的閨蜜童文潔鬧翻了。
在宋倩的眼裡,她為了女兒放棄工作,放棄生活,甚至放棄了自我,把所有的心思精力全放在了女兒身上,換來的卻是女兒的欺騙和「背叛」。
付出越多,她對女兒的控制欲越來越強。
孩子的學習她要負責、孩子的生活她要清楚、孩子的朋友圈她得了解、孩子的未來她要規劃。
她想掌控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喜怒哀樂她都想要了解。
終於,在一次吵架時,她說出了那句很多媽媽都會說的話:「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呀?我容易呀?我壓力不大呀?」
這句話,真實到刺痛了人心。
孩子是好孩子,媽媽是好媽媽,可是誰也不能讓對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生活。
宋倩和英子的爭吵看著著實讓人心疼。
很多人都在討論誰對誰錯,她們似乎都有錯,似乎也都沒錯,但是有一個答案是絕對唯一的,父母絕對是為孩子好。
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即使吵得再凶,父母還會把愛給我們。
因強迫孩子在氣球上寫下「考七百分」的理想,母女不歡而散,但回家後,宋倩還是把精心熬的湯送到女兒手中,而且沒加女兒不喜歡的中藥。
她向女兒道歉,說是自己不好,不應該讓女兒非寫什麼分。
她給女兒買喜歡的衣服,壓縮一切娛樂時間的她,竟然也約女兒看電影來放鬆。
父母就是這樣,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在為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
滙豐銀行曾經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82%的中國家長已經為孩子的成功做好犧牲的準備。
生活已經如此艱難,父母們還為我們犧牲這麼多,為何我們總是感到痛苦?總是想擺脫父母的掌控?
控制的背後,是父母無盡的焦慮
不久前,有網友在網上曬出孩子的「暑假帳單」,引起了很多父母的關注,一個孩子一個暑假「輕輕鬆鬆」就七八萬,許多家長直呼:孩子暑假「過不起」。
在深圳,有一位母親給即將進入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報了一大堆暑假班,包括11個培訓班和2個夏令營,共計花費5.7萬元,相當於她大半年的工資。
11個培訓班:3個語文班(課程同步、閱讀理解、寫作),3個數學班(跳級搶先學、奧數、速算),1個英語班(少兒口語),主課之外還報了1個科學(機器人)、1個韓國編程啟蒙、1個書法和1個游泳興趣班。
2個夏令營:一個是國學夏令營,另一個是國際夏令營。
在時間安排上,從期末考試結束,一直持續到8月29日,全程無空當。
當被問到為什麼有的班要報3個時,母親說,因為每個班的側重點不同,她希望讓孩子學得更全面些。
寧願自己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也要給孩子報班。因為別人家都給孩子報暑假班,如果自己孩子不去上,和別人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中國孩子的暑假已經不再是充滿歡聲笑語,而是比平時還要繁重的學習任務。
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各國教育的調查顯示,中國學生每周包括校外輔導和私人家教在內的課外學習時間,平均長達17小時,比歐美孩子多學10個小時,位列全球第一。
即使如此,很多父母依然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們最大的感受就是:焦慮。
這是中國式父母焦慮。
很多父母都覺得,如果孩子不去報班,他就要被世界拋棄,被自己的同齡人拋棄了。所以,不管孩子樂不樂意,也要把孩子送到各個興趣班、培訓班。
有調查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花費最貴的地區,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已經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孩子身上。
父母唯一想要的結果,就是孩子無所不能,無所不會。
不是孩子輸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輸。
馬東曾說: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自己沒考上大學,孩子就必須上大學;自己是本科,就要孩子考上985、211;自己是985、211了,孩子就要考研考博甚至出國留學。
「控制型」父母在想要操控孩子的願望背後,其實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你是我生命的延續,我未竟的夢想你要來替我實現。
父母們會覺得,我對你要求嚴格一點,是為你好,你會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這種愛看起來無私,但其實只是出於父母滿足自己願望的目的,本質上是對孩子的個體獨立性認知不足,其實源於自己內心的焦慮。
因為,孩子的生命由你賦予,但並不代表它就是你的。
親子關係天生賦予了父母掌控主動權,但正是父母們「努力讓自己成為完美父母」的焦慮感,有時候會跳出來操控教養的方向。
因此,孩子感到痛苦,選擇逃離。雖然所有的期待都是美好的,但現實卻一次又一次打臉,讓父母焦慮不安。
越是焦慮和不安,就越要拉緊手裡的韁繩,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掌控權。
父母們看似強悍,其實內心焦慮不已。他們只能用這種方式,慰藉他們脆弱的靈魂。
相信孩子,他沒那麼糟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天性使然,但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更多的要注重方式方法。
1、推己及人,接納孩子。
台灣著名作家吳念真曾講述過自己的故事。
他的兒子數學成績很差,老師在和父母的聯絡薄上寫道:「數學成績需要加強。」
兒子回到家,老婆對他一頓臭罵。
吳念真趕緊把老婆拉到一旁,問她:「你原來上學的時候,數學學得很好嗎?」
老婆說:「很差。」
吳念真說:「我也很差,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
然後他和老婆很認真地談了這個問題: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為人父母,我們很多事情做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真的沒那個天賦。那又何苦為難孩子呢?
我們都沒有考上大學,沒有上985、211,又為何要把孩子勉強培養成比我們還優秀的人呢?
別拿自己的不擅長,要求孩子的高標準。
2、放手而不放任。
陳美玲,是曾與鄧麗君齊名的香港女歌手。
退出歌壇後,陳美玲成為了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而她的三個孩子也都相繼考入世界一流大學史丹福大學。
她從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因為在她看來,孩子的自我肯定能力是最重要的。
她會在下雨天帶孩子到公園的水裡比賽,看誰放的葉子跑得快,讓孩子在玩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她提出了讓中國父母瞠目結舌的教育方式: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她主張「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其實,她並非不管不顧,只是把屬於孩子的還給孩子而已。
相反,若父母像監工一樣,全天候無死角監督孩子的學習,甚至把學習變成親子角力的戰場,充滿各種威逼利誘,那麼,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入侵」,就是控制。
其實,父母們最需要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
3、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
童話大王鄭淵潔只上過小學四年級,但有了孩子之後,他開始努力寫作,堅持寫了28年《童話大王》月刊。
鄭淵潔說:「這樣做,就是要讓孩子目睹,父親是如何讓一貧如洗的家變得富有。」
心理學有一個「鏡像理論」:嬰兒從出生就開始無意識地模仿父母,他們和父母之間,似乎存在一個鏡像。嬰兒會模仿父母的一顰一笑,行為舉止。
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父母就要先做這樣的人。別總是說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那也看看別人家的父母。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就看你如何作畫。做好自己,你便是子女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請你相信孩子,他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糕。
法國作家拉·封丹有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寒冷刺骨,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行人一熱就脫掉了大衣,結果,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南風效應。
父母就如同這陣北風,無論外力多強,也比不上孩子內心的自發力量。
要知道,孩子從一開始,就是最優秀的那顆精子。只要你相信孩子,給孩子時間,給孩子空間,給孩子獨立的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到,甚至會比期待中做得更好。
孩子就像一朵花,父母只負責澆水、施肥。然後,靜待花開。
不管早晚,這朵花總會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孩子也是。
不要用你的控制,讓花枯萎,讓自己痛苦。
鬆開你的手,相信孩子,他們能成長的更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