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真的是營銷騙局嗎?

2019-06-11     靈熙說珠寶



鑽石很貴,貴到男性不敢輕易悔婚。

一個故事,根據解讀角度不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講法。同一件事,改變講述的方式,你可能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事實——哪怕看上去老生常談的敘事,也有令人吃驚的另一種可能。

今天,大家講一個關於鑽戒的故事:有關婚姻契約和永恆愛情的兩面。


關於鑽石,直男最喜歡聽到的,當然是鑽石是騙局,他們多少都從網上獲得過這樣的知識:鑽石實際是不保值的,因為有人試過

講鑽戒歷史的文章,大多都會說,第一枚鑽石訂婚戒指,是1477年奧地利大公 Maximilian I 給法國勃艮第的瑪麗公主的。這枚戒指特意打成M的形狀——兩人姓名的首字母。

不過這些人都沒法告訴你,鑽石戒指成為訂婚儀式中的一部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事實上,有一個人曾仔細研究過這個問題——美國法學教授瑪格麗特·布里尼格。但她的研究結果,鑽石經銷商們是不希望人們知道的。


鑽石的工具性:契約與「押金」

故事從瑪格麗特·布里尼格的一個發現開始。瑪格麗特出生於1949年,她母親結婚時,有訂婚鑽戒,祖母卻沒有訂婚鑽戒,而她的家族一直富有,不存在負擔不起的可能。

瑪格麗特教授素以跨學科研究著名,且長期專注於家庭、財產等領域,兩代人訂婚鑽戒的有無,自然吸引了她的注意。

她發現,在美國為例,鑽石戒指的銷量變化,與相關婚姻法律和兩性觀念變遷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 1933年,老電影She Done Him Wrong中的經典鑽戒場景

研究結果顯示,廢除解除婚約訴訟,戰勝了價格、廣告量、適婚年齡人口比例,是影響鑽戒銷量的最大因素。當法律不再是向負心漢討說法的工具,鑽戒便成了女性未來生活安全感的來源。

是的,你沒看錯,鑽戒最初其實是女性「許配的押金」。

對於她們而言,鑽石是愛情諾言的物質保障。這可能是她們在極度不平等的性別權力關係下,為了保護愛情和婚姻,能採取的最理性的方式


鑽石的感性:愛情與女性的獨立

20世紀是兩性關係變革的世紀,1960年代美國提倡性解放,對婚約保證的需求已成過往

必須看到:鑽石有兩面,一面是婚姻的契約,一面是永恆的期盼。前者是社會的表層趨勢,後者才是愛情背後的真正邏輯

鑽石依舊象徵愛情,但不是「抵押擔保」式的愛情,而是自由、獨立、充滿盼望與選擇的愛情。現在,它更像一個閃爍而永恆的星,裝飾人們對愛情的夢想。


這才是鑽石真正的小趨勢:離開「抵押」屬性,回到愛情和美好本身。在涉及情感的問題上,事實永遠不等於真相

鑽石除了工業用途外,幾乎沒有別的用處,而且你真拿著鑽石去兌換,發現它並不保值,這都是鐵板釘釘的事實。

但是,鑽石價格崩塌了嗎?下面是六十年代以來的每克拉均價走勢圖。



· 60年代以來鑽石的每克拉均價走勢

未來藏在鑽石的另一面,它感性的一面。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在更加富裕的社會裡人們有更豐富的情感表達需求,鑽石可以有更多的首飾用途。

1970年代末,美國鑽石市場已超20億,到了2017年,鑽石市場銷售額高達430億美元,33%為自購——滿足自己對愛情的暢想,不與異性有關。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說過,任性是一種美德。心理學也認為,我們的愛情和人生往往被他人的小動作決定,奪回一點自己的空間,其實沒什麼壞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4M3WwBJleJMoPMbB5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