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靖華
在外公的回憶里,有很多和日本鬼子有關的信息。
那是日占時期,日軍龜縮於合肥和淮南鐵路之間的幾個堡壘。外公家在合肥東鄉周谷堆村一帶,經常去城裡或者附近的集市賣東西。因此有很多機會和日軍打交道。
周谷堆原名周孤堆,有一個很大的土墩,位置約在今省體育場附近。因為在周氏的村莊附近,所以得名。周孤堆一帶有集市,現在也十分繁華。外公的家就在那裡。
外公經常從周谷堆村販賣土產進城,在日軍占據的城市中,日軍是十分蠻橫囂張的。
一次,外公拎著一些烏雞去城裡賣。遠遠的被日本人看見,日本人把外公的烏雞奪走,一把摔死在地上。
日本人認為那是病雞。
還有一次,外公拎了一桶黃鱔去城裡賣,走過了今包河公園一帶,被日本人看到,日本人見了黃鱔,變了臉色。把外公的黃鱔扔到了包河裡。
通過這兩個案例,外公得出了一個結論,日本人不喜歡烏雞和黃鱔。
不過,外公也並不總是吃虧的,在他們的村莊,他經歷了一次匪夷所思的事件。
那是1940年左右的一天,外公在村莊附近的集市賣蔬菜。據他回憶,那天的蔬菜里一種肥厚的甜椒,樣子很像茄子。正在賣著,一名日本兵走來,挑來挑去,想要買。
日兵一邊翻檢,一邊說要買「拉絲」(茄子)?
常和日兵打交道,外公懂了幾句日語,知道拉絲的意思,忙忙擺手說沒有。
日兵聽了,悻悻然正準備起身。這時一位老鄉過來,買了幾個辣椒。
情況發生了變化,日兵感覺受了很大羞辱,認為剛才外公擺手是因為不賣給他。外公不賣給他,卻當著他的面賣給中國人,不僅火從心起。日兵伸手打了外公一個耳光。
以上的部分,似乎都是侵華戰爭稀鬆平常的故事。
但以下部分——估計就很少聽說了。
外公把秤一扔,和日本兵抱在一處,開始互掐。
這真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很少出現的一幕,在合肥郊區的一個小村莊,從南京一路屠殺而來,所向披靡的日本兵中的一個,因為打了普通的合肥小商販一個耳光,結果被小商販揪住,二人在周谷堆一帶的集市上打成了一團。
兩人你掐我的脖子,我摳你的眼睛,打的難解難分。
周圍的人紛紛讓開,兩人在人堆里繼續廝打。
「最後怎麼樣呢?」我問外公。
「村裡賣肉的屠夫過來,把我倆分開了。」
「然後沒發生什麼嗎?」
「然後就各自走了。」
這件事情讓我產生了一種思考。日兵的選擇並不是因為他的仁慈,而是因為江淮地區特定的社會環境。作為連接中國南北的地理交界區域,江淮地區的鄉村一直有經營地方武裝的傳統。宋金戰爭時期,巢湖周邊作為南宋的邊疆,人民結寨自保,形成對金兵強大的牽制,今天我們在巢湖周邊,仍能看到這樣堡壘的殘跡。余闕曾盛讚合肥人在宋金戰爭中的戰鬥意志,這座城市在元兵的背後堅持抵抗,一直到南宋滅亡才正式投降。明清兩代,江淮又一次成為國家主要的武力輸出地。從合肥周邊的團練而形成的淮軍,承擔了晚清國防軍的重要使命。
到抗戰期間,江淮的鄉間仍然處於武裝自治的狀態。日軍在江淮間雖然製造了幾起屠殺,但總體來看,基本處於十分保守的防禦狀態,很難有大的伸展。以筆者較為熟悉的長臨河鎮為例,某日,幾名日兵從施口駐防點騷擾附近張隆一村,並試圖強姦民女,結果被村民圍堵,將其中一名士兵殺死在村中。日軍並未敢於屠殺。城山羅村村民曾經將一名脫隊在樹林裡休息的日軍殺死在水塘里,該塘現仍在林中,稱為小鬼塘。1939年左右,張家疃村誤殺了一名日兵,最後也不了了之。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日軍在合肥的鄉間,因地方人民襲擊而造成的損失尚無法精確統計。但從外公敢於和日兵揪在一處,可以看出,日軍在村莊之中,無法展開其武力。更不用說,絕大多數合肥的鄉村還有數量可觀的槍枝存在。
面對壞人的武力,好人有武力才能制衡。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