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留下春天般鮮亮

2020-07-30   寧波發布

原標題:他走了,留下春天般鮮亮

「他當過兵,生前樂於助人,現在用另一種方式,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7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急診科一位醫生的朋友圈裡,一張親人在病床前告別的照片感動了很多人。退伍老兵鮮春獻出自己最後的生命禮物,為三位患者帶去希望。

捐獻手術前,妻子和鮮春做最後的告別

忍痛告別

家屬主動提出捐獻器官

他叫鮮春,去世前的身份是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的一名捕魚工人。

7月17日下午2時許,在給漁船進行保養維護時,鮮春不慎從五六米高的桅杆墜落,導致顱骨骨折、顱內損傷出血,當即被送往象山縣紅十字台胞醫院救治。因傷勢過重,又緊急轉院至寧波市國科大華美醫院ICU搶救。遺憾的是,醫護人員傾盡全力,仍無法挽救。

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主動提出捐獻他的器官。

7月28日凌晨5時許,在寧波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和親屬的見證下,鮮春的妻兒含淚在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上鄭重簽下名字、按下指印,捐出了鮮春的一個肝臟和兩個腎臟。

不為人知

他是曾獲三等功的老兵

兒子說:「我爸爸是一名老兵,我們這樣做,是為他了卻最後的心愿。」

軍人,這是鮮春的第一個職業,也是他終身引以為傲的身份。

1985年,18歲的鮮春報名參軍入伍。因為表現突出,1989年11月30日,鮮春被授予三等功,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的功勳章一枚。

1990年,鮮春退伍回家,被安排在鄉里武裝部的保衛科工作。他把視作生命的功勳章和立功受獎證書珍藏在了擺放貴重物品的抽屜里。回家不久,鮮春組建了家庭,並於1991年、1993年先後生育了兩個孩子。

儘管曾獲三等功,但鮮春非常低調,平時話不多,只管埋頭做事,人前人後根本不提那段戰場的生活。

兩個孩子也只是在父親和戰友聚會聊天時,才能聽到他們情緒激昂地討論那段部隊里的日子。

鮮春總是這樣教導孩子:「我不求你們將來出人頭地、大富大貴,只希望你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過一輩子。」

鮮春非常珍視生命、珍視身邊人。鄰里親朋誰家有事,他都會站出來主動幫忙,施以援手。他還做過健康飲用水扶貧工程的志願者,深入貧困地區普及健康知識。

後來,鮮春辭了職,把兩個孩子委託給老人,他和妻子輾轉外地打工。他們去過北京、河南,挖過金礦,也在廠里當過工人,從汗水裡摳出一分分錢,把老大送進了四川醫科大學。

雖然老二沒有考上大學,但也懂事地早早出去找工作自立。

一生助人

生死線上捐獻器官救人

2019年7月,聽說在寧波這邊捕魚工人工資很高,鮮春又帶著妻子來到象山石浦學做捕魚工。

鮮春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學會了出海捕魚、維修漁船等活計。

有時候一出海就是一個多月,他就和往常一樣,閒暇時抽抽煙,看看抗戰劇。

今年疫情突襲,他們都回了四川巴中老家。但是,孩子們怎麼也沒想到,這是和爸爸在一起的最後日子。

疫情穩定後,鮮春和愛人繼續返回石浦,兩個孩子則去了成都。

「如果沒有這次意外,我的爸爸肯定還能活好多年,因為他心善身體又好。」大兒子鮮勁松如是說。

但是,期盼父親醒來的願望最終成了奢望。父親再也沒有醒來。

當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和醫院醫生徵求家屬意見,是否願意捐獻器官救人時,鮮勁松兄弟倆和母親商量後最終同意:救人。

他們的理由很樸實:父親如果泉下有知,自己的器官能救人,他一定會奮不顧身的。

2020年7月28日上午6時20分許,親屬與鮮春揮淚道別後,目送他被推進手術室,接受遺體器官捐獻手術。

3個多小時後,鮮春的肝臟和雙腎臟被成功取出,馬不停蹄第一時間分運各地,為3個家庭送去了最珍貴的生命禮物。

53歲的鮮春,曾獲三等功的老兵,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成為了寧波市第225例器官捐獻者,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救人。

來源:寧波晚報

文字:張曉曦

編輯:戴巧澤

讓我們向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