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形勢雖在好轉,但輸入性風險壓力依然很大,防控抓不緊、抓不實、抓不細,前期努力可能功虧一簣。分區分級做好「繡花功」,才能織就一張絲絲入扣、嚴密安全的疫情防控網,才能儘可能地排除風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周楠
近期,全國25個省份下調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級別。多地根據疫情現狀將省內縣域劃分成不同級別風險的類型。風險級別不同,管控措施不同,是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的題中之義。但有群眾反映,有的地方對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缺乏科學認識,帶來了新的問題。
有的地方明明城區人口密度大,區與區之間人口流動頻繁,卻簡單按行政區划進行分區分級。缺乏整體統籌考慮,導致「一街之隔,卻是兩個等級」。這樣的「分區分級」,讓群眾沒有信心,企業不敢冒險。
有的地方公布風險級別評估結果,卻引發群眾質疑。為何人口底數差不多,確診病例相對少的是高風險地區,確診病例相對多的卻是中風險地區?風險級別評估有標準,群眾質疑未必成立,但如果公布評估的詳細標準,或許會得到更多群眾理解,進而增強復工復產的信心。
有的地方分區分級配套防控措施大而化之,導致執行難。有的中度風險區域要求「合理有序復工復產,做好防控工作」,讓基層摸不著頭腦——何為「合理有序」,何為「做好防控」?並沒有細則。有的基層政府怕出錯、怕被問責,選擇寧緊勿松,仍在變相搞「一刀切」,甚至在廣闊田間也要求農民戴口罩,在空曠工地限制工人作業;有的基層政府則為迎合上級要求,刻意營造復工復產氛圍,甚至疏忽大意導致聚集性感染……
在形勢由急轉緩的過程中,不排除出現疫情反覆的情況,確實容易引發混亂。明確具體的分級標準,分區與整體統籌考慮,明確詳細的配套措施,既是落實分區分級的關鍵問題,也是確保防控的重要支撐。
儘管情況不完全相同,但對照近年來逐步成熟的地方防汛應急體系設計,或許對防疫工作有所啟發。比如,在標準制定上,從降雨量、大型江河湖水位、大中型水庫水位、水庫險情、堤垸潰垸、啟用蓄洪垸、防洪工程發生洪澇災害並造成多少人因災死亡(失蹤)等方面,都有明確定量標準,只要出現其中一種情況,就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
比如,在配套措施上,對不同級別的應急響應下,技術幹部和搶險勞動力、設備、物料的投入,水面和地面交通如何管制,相關防汛成員單位如何協作配合,各級防汛機構在其管轄範圍內如何調用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和人力,甚至具體到達到什麼水位線可在大堤上架設照明設施,都有詳盡的相應安排。
這些成熟經驗都說明,各地防疫時要做好「繡花功」。近期,有些地方已經有所探索。比如,長沙市要求餐飲業加快復工時「長條桌同排顧客隔位就座或對面錯位相坐,圓桌顧客隔位就座,間距不少於1米」「包房需保持良好通風,不得拼桌,顧客隔位就座」「每桌至少要求一名顧客出示身份證明,做好記錄,以備查驗、跟蹤」。比如,北京市公布12條理髮防疫細則,要求「剪刀、梳子、推子等理髮工具,一客一用一消毒」「每個美發座位服務面積不宜小於2.5平方米」等。
疫情防控壓力不能放鬆,有這些「摳細節」的引導,不僅不會給商家、顧客添麻煩,反而能讓他們吃下「定心丸」。疫情防控形勢雖在好轉,但輸入性風險壓力依然很大,防控抓不緊、抓不實、抓不細,前期努力可能功虧一簣。分區分級做好「繡花功」,才能織就一張絲絲入扣、嚴密安全的疫情防控網,才能儘可能地排除風險。只有真正排查出風險,才能讓企業和公眾吃下「定心丸」,復工復產才能健康持續發展。
進一步來看,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來說,也只有擁有了這樣的精細化管理思維和能力,擁有了這樣的精細化管理體系,我們才能更有信心完全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RL44HAB3uTiws8Kw5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