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接班人完成股東大會首秀,他是怎麼被選中的?

2020-05-04     齊魯壹點

格雷格·阿貝爾

巴菲特60年的老搭檔、96歲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副主席查理·芒格並未參加今年的股東大會。取而代之的是伯克希爾旗下的非保險業務副董事長格雷格·阿貝爾。

現年58歲的加拿大人阿貝爾成為這個4000億美元商業帝國未來的繼承人,可能性越來越高。年近90歲的巴菲特接班人計劃一波多折,似乎有了最終的結果。

阿貝爾出生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省會埃德蒙頓。這裡是加拿大中部的能源經濟中心。他在1984年拿到阿爾伯塔大學本科學位,以及美國註冊會計師執照,畢業後加盟舊金山的普華永道。隨後他進入能源領域,曾任伯克希爾能源公司的董事長兼CEO,並在兩年前被擢升到現在的職位。

阿貝爾和巴菲特的得力幹將、68歲的印度裔阿吉特·賈恩(Ajit Jain)近幾年被外界認為是最有可能的兩位接班人。不過,賈恩本人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不想擔任CEO。而阿貝爾負責的工作包括除了保險之外的所有業務:能源、鐵路、零售、金融產品、製造業。

阿吉特·賈恩

早在2018年1月,巴菲特任命阿貝爾和賈恩為伯克希爾董事會的新晉副主席,此舉被認為是巴菲特為退休而採取的步驟,他本人也在接受媒體採訪中證實,這的確是選擇接班人行動的一部分。

當時賈恩被任命為負責保險業務的副主席,在那之前他是全美賠償公司 (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 的執行副總裁,於1986年加入伯克希爾的保險集團。

在阿貝爾之前,資歷更厚的賈恩一度被視為巴菲特的首選接班人。他出生在印度沿海的奧里薩邦,1972年畢業於印度技術學院。畢業後,賈恩曾供職於IBM印度分公司,後赴哈佛大學深造,隨後加盟麥肯錫。1986年,他進入伯克希爾保險部門,負責風險極高的「巨災保險」業務。

巴菲特一直對賈恩讚賞有加。2010年年底,巴菲特曾在致投資者的年度公開信中說,「沒有任何一家保險公司執行長的業績能夠趕上他」。賈恩領導的保險業務部給巴菲特帶來了巨額利潤。巴菲特投資的本金,大部分來自公司的保險業務。賈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儘管從為公司獲利表現上看,賈恩更勝阿貝爾一籌,但阿貝爾贏在了年齡優勢上,因為巴菲特更看重活力和空間,多次強調將從內部選拔比較年輕的CEO,因為至少要經營公司十年。

翻看個人履歷,阿貝爾在職場上得以平步青雲,還要感謝曾大力提攜他的另一位「貴人」:和巴菲特同樣出生於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能源界大佬大衛·索科爾(David Sokol)。

在1992年離開普華永道後,阿貝爾就加盟了由索科爾管理的獨立能源廠商CalEnergy公司。1996年,CalEnergy收購了英國公用事業公司北方電氣公司,索科爾邀請阿貝爾接管北方電氣。

大衛·索科爾

1998年,CalEnergy斥資40億美元收購愛荷華州的電氣與天然氣公用事業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兩家公司合併後成為中美能源控股公司,索科爾再度邀請阿貝爾加盟。一年後,伯克希爾與索科爾聯手,該公司從而成為私有公司。

在過去十餘年的時間裡,中美能源控股公司通過不斷的併購,凈收益增長超過10倍,達到12億美元。索科爾與阿貝爾也成為黃金搭檔。自2002年起,巴菲特屢屢在致股東信中稱讚索科爾和阿貝爾為「傑出的管理者」和伯克希爾的「巨額資產」。

2008年,為了到伯克希爾擔任更重要職務,索科爾辭去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執行長的職務,由阿貝爾接任。

阿貝爾的光環一直被索科爾遮蓋。索科爾曾因幫助巴菲特管理深陷困境的飛機公司NetJets而被《財富》雜誌稱為「修復先生」,阿貝爾則被《名利場》雜誌稱為「索科爾第二」。

2011年,索科爾被爆出違反內幕交易規則醜聞並辭職後,而阿貝爾表現穩健,且日益受到巴菲特器重,在接班人選名單中後來居上。

巴菲特在去年的股東大會上再次被問及有關接班人的問題,他表示,股東們可以直接向阿貝爾和賈恩提問。

在今年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則明確表露了「退意」,並為股東們打預防針:芒格和他早就進入了「加急」階段,但公司已經為他們的離開做好了百分之百的準備。

而在剛剛結束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在作答後會再問阿貝爾有什麼要補充。當有投資者問阿貝爾,巴菲特或芒格離開後,伯克希爾的投資方向會有怎樣的變化,阿貝爾答道,不管巴菲特或查理在不在,公司投資文化不會有任何的轉變,公司管理團隊都在努力工作,尋找更多投資機會,以維持原有的強勁動力。

伯克希爾市值達4520億美元,持有資產總規模為8177億美元。股東大會開始前發布的財報顯示,因受疫情期間股災衝擊,重倉金融股的伯克希爾一季度凈虧損497.46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下跌超過了300%,創出歷史紀錄。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NbO3nEBnkjnB-0zwA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