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新冠肺炎中醫診療方案推薦用方中的「它」是抗疫常「客」,來看「它」的妙用

2020-02-10     悅讀中醫

小編導讀

黃芩,是一味常見的清熱藥,許多人對它並不陌生。在這次抗「疫」的過程中,我們也常常能見到它,清肺排毒湯、透解祛瘟顆粒以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在醫學觀察期推薦的防風通聖散中都含有黃芩。黃芩到底有何妙用?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味藥吧。


【來源】

黃芩首載於《本經》,其曰:「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其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曬後撞去粗皮,曬乾。黃芩的主要成分為黃芩苷。在溫度、濕度適宜,所含酶的催化作用下,黃芩苷易被水解成黃芩素,黃芩素再進一步氧化,其治療作用大為降低。所以採收黃芩後,稍加處理再進行蒸製,所含酶即被破壞,這種方法叫「殺酶保苷」。黃芩原本色黃,若變成綠色,則說明黃芩苷已經被水解或氧化,其質量已經下降。

【炮製】

黃芩: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乾燥;或蒸半小時,取出,切薄片,乾燥(注意避免暴曬)。

酒黃芩:取黃芩,加黃酒拌勻,稍悶,待酒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至藥物表面微干,取出,晾涼。每100kg黃芩,用黃酒10kg。

圖片來源:《中藥飲片圖鑑》

【性狀】

黃芩:呈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黃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具放射狀紋理。

酒黃芩:形如黃芩,略帶焦斑,微有酒香氣。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肺、膽、胃、大腸經。

【藥理分析】

中醫學認為,黃芩能夠清熱,這在古籍本草中多有記載,如《本經》謂「主諸熱」,諸熱,說明黃芩可用於多種熱證。《名醫別錄》謂之「療痰熱,胃中熱」,《藥性論》謂「能治熱毒」,《日華子本草》謂之「主天行熱疾」,《本草綱目》用之「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雷公炮製藥性解》載之「主崩淋熱疽」。

藥理研究發現,黃芩主含黃芩苷,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廣泛用於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引起的感染。

時方常用黃芩治療肺部感染,臨床上或配伍他藥成湯劑,或用雙黃連口服液、雙黃連針等成藥。

初涉醫林的李時珍,突患感冒,咳嗽不止,久治不愈,進而病情加重,肌膚火燎,骨蒸勞熱,煩渴引飲,脾胃呆滯,不思飲食,六脈浮洪。雖服過柴胡、麥冬、荊芥、竹瀝等解表退熱、潤肺清心之劑,仍無見效。他想,如此下去必死無疑。李時珍之父李月池在查閱歷代醫書時,發現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東垣十書》中記載有清金散「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氣分熱也,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熱」,李月池遂用黃芩一兩,加水兩盅,濃煎一盅,讓李時珍服用,服後不久,身熱全退,逐漸恢復了健康。從此,李時珍對黃芩推崇備至:「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臨床應用】

濕溫痞悶

本品可清熱燥濕。用治濕溫郁阻,氣機不暢,胸脘痞悶,舌苔黃膩,多與滑石、白蔻仁、通草等同用,如黃芩滑石湯。若濕熱中阻,痞滿嘔吐,常與黃連、乾薑、半夏等相伍,寒熱並用,辛開苦降,如半夏瀉心湯。

黃疸瀉痢

本品亦可清膽及胃腸經之濕熱。用於濕熱黃疸,可與梔子、茵陳等藥配伍,以增強清肝利膽之效。用於胃腸濕熱之瀉痢,可與黃連、葛根同用,如葛根芩連湯。

肺熱咳嗽

本品長於清肺熱,單用即效,如清金丸;亦可配伍桑白皮、知母、麥冬等同用,以增強清肺止咳之功,如清肺湯。

少陽證

本品可清少陽邪熱,用於邪在少陽而出現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等症,常與柴胡合用,如小柴胡湯。

癰腫瘡毒

本品有較強的瀉火解毒之力,治火毒熾盛的瘡癰腫毒、咽喉腫痛,常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板藍根等同用。

血熱吐衄

本品具有清熱與止血雙重作用,用於內熱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可單用黃芩炭,或配伍生地、白茅根等藥。

胎熱不安

本品有清熱安胎之效,用治懷胎蘊熱、胎動不安之症。常與白朮、當歸等配伍,如當歸散。

【名醫經驗】

張元素

《醫學啟源》云:「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隆盛必用之藥。瀉肺中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雲,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風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

倪朱謨

《本草匯言》云:「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上焦之火,山梔可降,然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所以方脈科以之清肌退熱,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

張景岳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發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用量用法】

5~10克。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學習中藥,想看看古人的論述,但又怕古文太難懂,這可怎麼辦呢?那就看看白話解版本吧,小編推薦給大家一本《藥性賦白話解》,一起去書中發現中藥之美吧。

《藥性賦》原書未著作者,據考證應為金元時期作品。因該書以賦體行文,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歷來為初學中藥者必讀之書。本書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藥性賦》的原文,並附有十八反、十九畏、六陳歌、妊娠用藥禁忌歌等。第二部分為《藥性賦》原文的逐條白話解釋,本白話解針對中醫初學者編寫,以實用、簡潔為原則,針對原書論述不盡正確處,在白話解中直接改正,後面附有其他醫家的代表性論述,以與《藥性賦》互參。本書適合中醫院校學生、臨床中醫師、西學中和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藥性賦白話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常立果註解),《程氏藥性歌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程寶書主編),《張仲景常用中藥新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宋立剛著),《中藥飲片圖鑑》(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吳憲 蘭青山 任玉珍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L8uPXAB3uTiws8K3X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