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有座「雷峰塔」,你知道嗎?其實這「雷峰塔」實際上就是咸陽以北的彬縣塔。
整個塔體經過千年風雨剝蝕,特別是經受了明中葉的關中大地震亦未撼動,可見我國唐宋時期建築技藝的精湛與高超。至於「雷鋒塔」因何得名無從考知。而它的另一個名字卻出處有證,即「開元古塔」:
浮圖聳矗碧山頭,
頂上藤蘿老樹秋。
天寶亂離經過未,
開元遺蹟爾還留。
月臨七級彬亭冷,
影浸孤城碧水流。
問道階梯何事廢,
只緣高處客心愁。
因了明邠州司馬張金度這首詩,邑人始稱此塔為「開元古塔」。
據傳這永壽塔和彬縣塔是一對師徒的傑作。約在北魏天興年間,一對師徒雲遊到翠屏山和紫薇山一帶,見這裡山色迷人,宜於靜修,師徒二人就商分別負責在兩座山間各自建造一座磚塔,師傅建彬縣塔,徒弟建永壽塔。
動工前師徒二人商量好,兩塔同時動工,看誰建得快,建成早,先成的就放炮為號。這樣,兩座塔就同時開工了,徒弟怕自己落在師傅的後頭,就一邊壘磚,一邊朝彬縣這邊看。看著做著,永壽塔就朝彬縣這邊斜了。
師傅呢,自以為自己是老手舊胳膊,輕車熟路,就是睡下滾也能滾到徒弟前頭。這麼,就在塔身建好後,吸起旱煙來。突然,永壽塔落成的炮聲響了。師傅這一下才慌了,手腳慌亂的收好了塔頂。
因此,這兩座塔至今仍留有毛病,師傅塔面磚凌亂,徒弟塔塔身傾斜。還有人說,這兩座塔是姊妹塔。姐妹倆相伴要去西方朝佛,姐姐走得快,妹妹後邊趕她。妹妹走到永壽就被家人拉住了,她心不甘的胡亂撲亂,所以直到今天還是向前奔跑的姿勢。
姐姐呢怕家裡人追她,情急之下把手飾都跑亂了,也沒顧得收拾,因此,至今塔頂面磚還亂擺著哩。又有舊縣誌載,該塔為後魏平陽王熙所建,約在北魏天興年間(398-404年)。如此一來又讓彬縣塔穿越般的回到了1500多年前,可以想像,登臨古塔的就不僅僅是范仲淹,張金度等歷史名流了。
總是事與願違,就在姊妹塔穿越來穿越去的居無定時間,又有資料顯示,從永壽塔頂拆下的殘磚中間發現宋神宗「熙寧重寶」銅錢一枚,同時發現書有「大觀元年五月重」字磚一塊,文物管理單位就此認定此塔為北宋塔。究竟是重修,還是重建,無可辨認。姊妹塔再一次匆匆地被招回到了北宋年間。這就齊了,至此僅能證明的就是這兩座塔的「血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