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市和城市之間有些地方總是很相似,一條步行街,間隔著高樓,好似並沒有什麼分別。其實不然,有些地方,就藏在城市之中,靜靜地散發著獨屬於自己的氣息,等待著前往的人發現...
西安孔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宋代幾經搬遷,崇寧二年(1103年),虞策將文廟、府學最終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址,使文廟、碑林、府學同在一處。隨著時代的變遷,孔廟現保留的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孔廟最主要的建築大成殿,是一座宏偉的明代廡殿式建築,可惜 1959 年毀於雷火。貫穿於中軸線上的孔廟其他建築,如兩廡、戟門、欞星門、泮水橋、太和元氣坊、碑亭等,至今保存完好。
其中的戟門面闊 3 間,進深 2 間,單檐歇山頂,上鋪綠色琉璃瓦,仍保持著明代建築的顯著特徵。如今文昌門內西側三學街的西安碑林博物館磚牆有「孔廟」字樣,這堵牆只是孔廟的照壁,廟門早已湮滅。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是當時的皇族朱惟柪捐資400多兩黃金修建的,取「合會大利,利貞萬物」之意。
按照當時的禮制規定,進入孔廟應先經過「太和元氣坊」,但因為「太和元氣坊」的南面是城牆,不便人們出入,所以清代時便給西安孔廟加了圍牆,東西兩面開了供人們出入的「禮門」和「義路」,「太和元氣坊」南面的牆被稱作「塞門」,也叫「影壁」,牆外側刻有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
太和元氣坊前,有個半圓型的池子,它叫「泮池」。「泮池」最早建於元代,後幾經修葺。在古代禮制中,天子之學叫辟雍,諸侯之學叫泮宮,泮宮東南和西南方向有水池,形如半壁,故稱泮池。泮池上有橋,叫泮水橋,為古時學宮之橋。
西亭內的大夏石馬,是一件唯一有大夏記年的文物。大夏即為大夏國,是東晉大夏石馬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家,擁有陝西北部和內蒙部分地區。
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定都陝北的統萬城(在今陝西省靖邊縣境內),並於417年攻占長安,命其長子赫連璝(guī)為大將軍,鎮守長安。這匹馬便立於長安縣查家寨赫連璝的墓旁,在馬的腿部下方刻寫著「大夏真興六年(即424年)……大將軍」等字樣,這便是大夏國鐵騎神駿征戰南北的紀念與見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bCVl28BxtCz63RLWG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