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蜀漢皇權無人爭搶?側面解讀魏、吳「黑暗官場」給蜀漢的啟示

2020-02-10     古凌

歷來皇帝的皇權都是讓人嚮往又畏懼的,在從前的封建社會中,皇帝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徵。但高處不勝寒,皇帝的位高權重也引來了很多人對於皇位的覬覦。

皇帝的專制會引來很多人不滿,也會讓很多人產生想要謀逆策反的想法。專制主義以皇權集中為核心,皇權制度是君主的專制權力,這種大權獨攬的統治主要完善在秦漢之後,開始於夏朝,終止於清朝。

夏朝之前的堯舜禹以平等治理,制定禪讓制,將統治之位讓給最有能力之人,而非一脈相傳。但隨著夏朝的建立,禪讓制逐漸位世襲製取代,自此之後皇位成為了由家族人員繼承的制度。

破壞禪讓制的是禹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自夏朝建立之後,皇權思想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皇權經歷了歷代帝王和多個朝代,而皇權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是在秦朝,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歷史可以說是促進了皇權的產生和發展,或者說皇權主導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的推進。從秦朝開始,各個朝代的皇權都是集中的,這種趨勢達到了頂峰。

在皇權的形成和發展中在此過程中,社會秩序應運而生,逐步形成了制度體系。並在公眾心目中建立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但是中國皇權政治的有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就是排他性。

皇權不容覬覦,但它萬人之上的性質又惹人覬覦。所以從古至今的皇權爭奪就是既殘忍又現實,每朝每代的皇帝在坐上皇位的那一刻開始就要小心自己的皇位被篡奪,但放眼古今,只有一個時期例外,這個朝代的皇權無人爭奪,政權交錯複雜,與其他朝代形成鮮明對比。這個時期就是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的勢力極為矛盾和複雜,曹魏時期時,內部權力交接出現難題,曹操在接班人的選定上出現疑惑。到了蜀漢時期,權力交接的矛盾沒有曹魏複雜,但權力相爭的人比曹魏時期多出許多,在接班人的選擇上有了新的矛盾,那就是政權集團的象徵導致內部混亂。

因此,三國時期,受到政治性懲治的官員比以往朝代多出許多,且懲治也比以往要嚴厲。但蜀漢的政治性懲治的數量和程度都遠遠低於曹魏和孫吳。

一、皇權爭奪之下的政治性懲治根本原因

1.皇帝在受懲案件中處於主導地位

在曹魏時期,政治內部鬥爭極為激烈,在當時一個「謀反」的罪名就可連累九族。這種懲治自曹操當政時期就已經存在,當時的皇帝或權臣常常對一些官員加上「謀反「類大罪予以懲治。曹操對於接班人的選定極為困惑,屢次未定,於是朝廷內關於世子擇定的聲音也此起彼伏。

加上曹操在建立國家時對於官僚的較量就從未停止過,想要誅殺曹操的人也不可計數。在曹操集結的勢力中,不少人是支持復漢的,這些人對於曹操的暗殺和謀逆有過多次,但都未能得手。曹操生性狠辣多疑,手段非常人所及。

有諸多明面上反對曹操勢力的人很早就因謀反而被曹操所殺,其餘藏在暗處的支持復漢的朝臣也被安以別的罪名處死。曹操一向是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因此在被他施加罪名處死的人中難免有罪名未定或是從前效忠過他的,比如曹操曾經的謀臣荀彧,也被曹操加以謀逆罪名而處死。

曹丕時代和曹睿時代更是將政治懲處發揮到了極致,不禁威脅到自己的要殺,存在威脅隱患的也要殺。曹丕稱帝時期並未殺害曹植,而是殺害了曾經忠於曹植的丁虞、丁儀兄弟二人。不僅如此,曹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殺害了兄弟曹彰,雖未殺害曹植,但屢次將他貶官。曹睿當政階段,對於大臣之間的相互結交極為在意,關係過緊的大臣則會被他安上結黨營私的罪名處置。

2.因政治原因受懲處

大規模的政治性懲治在我國歷史中並不多見,這樣的事情極容易發生在動盪的朝代,人們對於專權和集權的嚮往往會引得大規模的政治性懲治,大規模的政治性懲治除了因為皇帝的「欲加之罪」之外,因為真正的政治原因被懲治的原因占大多數。

曹魏時期主要是擁護復漢的人容易惹得皇帝注意,除此之外,就是曹植集團和曹丕的矛盾。而曹氏集團和司馬集團的矛盾也不可小覷,司馬集團主要是以司馬懿和司馬昭為主,在曹爽和司馬懿之爭中,曹爽曾被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而傷,但除曹爽之外,忠於曹氏集團大有人在,司馬懿亡故後,也有忠於曹氏集團的人群起反抗,但被司馬昭、司馬師兄弟壓制。

除魏之外,蜀國受到政治懲治的人主要是劉璋一派,劉璋為人懦弱,曾迎劉備入益州,原本想劉備之力,抵抗張魯、曹操之勢。但不久後劉備藉故攻擊劉璋,之後劉璋投降與劉備。蜀國的政治懲治案件相比起來極少,目標少人數少,遠不及曹魏。

而在孫吳時期,政治內鬥可以與曹魏相提並論,但也不及曹魏血腥。孫吳的政治懲治願意主要是接班人問題,孫權當政時期,東吳「二宮」之爭尤為激烈,而孫權並未合理妥善的解決二人之間的矛盾,只能將支持太子和孫霸的人統統採取打擊政策,牽連無數。

3.非政治因素的懲處

政治性懲治按說應該都為政治原因,但也有一部分不是因為政治原因而受到政治性懲治的。非政治原因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官員職務原因,主要是由於經濟罪被懲治的人數最多。魏晉南北朝時期貪污受賄的官員極多,因為政治問題被懲治的人也極多。經濟問題通常與政治問題相聯繫,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受到政治性懲治。

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得罪上司,和同事產生矛盾導致的受人誣陷等等也是受到政治性懲治的主要原因。除去官員職務原因,剩下的殺人傷人以及家庭原因受到懲治的人數就少很多。

二、蜀漢皇權為何無人爭搶?

1.劉備出身特殊,同胞同族人數少

劉備的出身和曹操、孫權完全不同,劉備少孤,雖說是皇室後人,但與母親販賣履席為生,早已和皇室沒有什麼瓜葛。年輕時也沒有家族的支持,所以只能廣交友人。而孫權和曹操不同,曹操出生於官宦家庭,孫權的父親孫堅更是參與過討伐董卓的行動。

如果認真來算,三人中出身最高的則是孫權,其次是曹操。但劉備的出身讓他在之後稱帝後少了許多爭奪皇位的人,他的同族和同胞非常少,關係也比較疏遠,不比孫權和曹操。劉備的家族勢力很小,後人的數量也不多。曹操妻妾成群,子嗣眾多,孫權兒子有七人,且各個才華蓋世。劉備的後人不僅少而且才華中庸,並不能堪以大任。

2.大族權臣少,大多不喜政權

劉備集團的用人方略極為特殊,與關羽張飛結拜兄弟,後續趙雲稱為四弟,謀士諸葛亮也是由劉備三請而來。論三國中用人之道,劉備是最懂其中的。蜀國的權臣和劉備相交甚好,意氣相投,對彼此也是極為敬重。權臣忠心,後人忠厚是蜀國無內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曹魏和孫吳對於權力和渴求是導致政治性屠殺最根本的原因,蜀國以諸葛亮為首的群臣都以效忠劉備為第一要任,像曹魏那樣貪污腐敗的現象很少,也都是群眾效仿以諸葛亮為首的官員的原因,極少出現君臣和群臣之間水火不容的局面。

3.唯一有可能的繼承人被除

劉封原本是最有可能繼承劉備的人選,他是劉備養子,為人比劉禪聰慧許多,年紀輕輕就有打仗經驗,能力上乘經驗十足。但最後諸葛亮還是勸劉備除掉了劉封,劉備也聽取了諸葛亮的建議。劉封力氣過人性格剛猛,有勇無謀

戰功赫赫但卻缺少謀略,在關羽失荊州時曾向劉封求助,但劉封拒絕援助。也正是這個原因才給了諸葛亮勸劉備除掉他的機會,雖然身為劉備養子,卻備受劉備信任。即使如此,劉封被除掉也是早晚的事。雖然之後劉備曾後悔殺了劉封,但此舉卻減少了皇權內爭者。

總結:

以此來看,曹魏和東吳政治性懲治不是沒有理由,他們的出身和權力之爭對於身邊同樣想奪取政權的人無疑是一種誘惑。歷史上像蜀漢這樣皇權無人覬覦的情況並不多。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其次是曹魏。但曹魏確實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雖然蜀漢不比這兩國,但他們和諧的君臣關係能夠將國家維持四十多年也為後世的效仿做了榜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8sUMnABgx9BqZZIyx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