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結合習作例文《我愛故鄉的楊梅》,給孩子講了觀察一種水果。請你選一種最喜歡的,先仔細觀察它的形狀、顏色、大小,然後把觀察到的按一定順序說一說,再寫下來。寫完後,讀一讀,再修改修改,寫到小練筆上。
書上的習作要求是:
觀察時要細緻一些。
觀察室不僅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可以用手摸,用鼻子聞,有時還可以嘗一嘗。
觀察時要注意事物的變化。
孩子天天吃水果,可是未必真正的仔細觀察過自己經常吃的水果。今天的小練筆,首先讓孩子選擇一種水果,去仔細的觀察,然後再動筆。
(一)要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觀察。
首先用眼看。
觀察一種水果時,我們要看清它的各部分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如楊桃的形狀是五角星的,榴槤的外表長滿了刺;火龍果顏色是紫紅色,切開有的是白色的,布滿了很多黑色的小點,仔細觀察像一粒粒芝麻;草莓的顏色鮮紅油亮、形狀像一個小小的紅塔。水果還包含果皮、果肉、果汁、果核等,我們看時,要把它們的每一部分看清楚。
2、用鼻子聞。大部分水果都有它獨特的氣味。如桔子的清香、榴槤的臭味兒,我們觀察時要用鼻子聞一聞。
3、用口嘗。不同水果滋味不一樣,就是同一種水果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味道也不一樣。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作者通過品嘗知道了「沒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所以水果的脆生生、甜津津、酸酸甜甜,多汁多水等等都需要細緻地描寫。
課文中的例文
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它新鮮紅嫩的果肉,嘴唇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課中還寫了一次吃楊梅酸倒牙的有趣經歷。
4、用手觸摸。不同水果用手摸上去的感覺也不相同,就是同一種蔬菜或水果在不同生長時期,給人的觸覺也不一定相同。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作者通過觸摸知道「楊梅遍身生著小刺。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
紅毛丹看起來全身都是刺,可是摸起來卻是軟軟的,痒痒的,根本感覺不到扎手,這就是通過觸摸觀察到的。
5、用耳聽。
椰子在喝之前可以搖一搖,能聽到裡面的水聲。水果吃的時候咔哧咔哧的脆響聲……這些都是用耳朵聽到的。
例文:
那些草莓長著一對小葉子,好像雞心上戴著一頂綠冠。草莓遍身長滿了一粒粒像芝麻一樣的綠籽,綠籽上還有一根又小又細的黑刺,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草莓放進嘴後,綠籽從舌尖上滑過,給人以細膩的感受。
熟透的草莓成深紅色,好像一顆深紅油亮的瑪瑙。輕輕咬開草莓,看見那紅色的果肉露出來,一絲一絲的。草莓滲出淺紅的汁水,粘在舌頭上,味道好極了。
紅毛丹有一個可愛的外形。它的身上長滿了毛茸茸的「小刺」,下面有一層鮮紅的皮,就像鋪上了一層層小毛毯。用手握住它,你就會覺地痒痒得。紅毛丹看上去像一隻縮頭縮尾的小刺蝟,又像一個紅彤彤的小繡球,真可愛啊!說到這裡,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我用力地把紅毛丹的皮撥開。咦!厚厚的皮下面還有一層薄薄的光滑的膜,就像果肉披上了一件雪白的紗。白白嫩嫩的紅毛丹果肉露出了自己可愛的笑臉。
關於水果的許多知識,我們光憑看、聞、嘗、摸還不夠。我們看不到、看不清的內容,比如生長過程,吃法、營養價值等,我們可以家長或老師請教,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也可以算是聽到的。
(二)抓住特點,具體有序地寫。
多種感官參與觀察之後,孩子們對水果有了一定的認識,那麼怎樣把觀察到的內容寫成文章呢?
1、有順序地寫。例文是按照楊梅的生長過程,寫了楊梅的生長和成熟的過程;還可以按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的結構順序寫,如先寫水果的整體形狀、顏色、大小等,再寫它的果皮、果肉、果汁、果核。
2、抓住特點具體地寫。對水果的大小、形狀、顏色、滋味、吃法、營養等方面進行觀察、了解後,要將它們這些方面的特點寫清楚。
今天孩子們可以寫出觀察的水果的大小形狀顏色。再寫出一次吃的經歷,有能力的孩子還可以加上水果的營養價值等,將自己對這種水果喜愛寫進去。
例文:
桔 子
今天放學路過水果攤,我看到許多桔子黃黃的,堆成了一座座小塔。我剛想央求媽媽買一些,沒想到媽媽說:「現在正是的吃桔子的季節。」說完,買了許多橘子,我好開心呀!
瞧,這些桔子黃澄澄、圓溜溜的,實在是誘人,遠看就像一個個小燈籠,真好玩!
桔子,它雖然外表不是很漂亮,但是它那油亮油亮的皮膚,圓潤可愛的身體,使人一看,也會不由得喜歡上它。你看,它身上「穿」著的「皮大衣」,隱約還透露出一些花紋。當你拿起桔子時,它那比桂花還香的味道,一定會讓你饞得口水都會流出來的。
剝開桔子,哈,裡面躲著十來個月亮似的「橘娃」。它們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胖,像兄弟姐妹一樣,擠得緊緊的,肩並肩,圍成一個圓球,而且它們背上都披著一條條白色的絲巾。我掰開一片「桔」娃,放進嘴裡一咬,隨即有一股甜中帶酸的口味「飛」了出來,哇,這種汁水像蜜一樣,一直甜到了我的心底。
桔子不僅好吃,而且渾身都是寶。它的皮曬乾後,可泡茶喝,還可以治病,我們所吃的橘肉加工好以後,就是美味的桔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