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城往事|營口的開埠歷程​

2020-06-03     營口新聞

原標題:濱城往事|營口的開埠歷程​

清咸豐八年五月( 1858年6月),《天津條約》簽訂。時隔2年多,咸豐十年九月(I860年10月)換約,《天津條約》生效。咸豐十年九月二十七日(I860年11月9日),恭親王關防的通商告示,由英、法等國使臣帶往各省宣布。同年十月初五(1860年11月17日),恭親王奕訴將《天津條約》內容咨行通商各省。

咸豐十年十一月十三日(I860年12月14日),咸豐皇帝諭令盛京將軍玉明、署盛京將軍兼管奉天府府尹倭仁、奉天府府尹景霖:「奉天牛莊等海口通商,事屬創始」。「務擇操守廉潔、明干有為之員,酌量調派。……不得調派庸劣之員,以致招釁損威」。諭令以500里加急馳送盛京。至此,牛莊通商,即營口開埠的籌備工作掀開了序幕。

盛京將軍玉明,會同署理盛京將軍、兼管奉天府府尹倭仁、奉天府府尹景霖,立即籌擬通商章程。首先建議山海關監督烏勒洪額為辦理牛莊通商委員,得到咸豐皇帝的首肯。三人又通過遴選,以「連年派辦防務,布置周妥對牛莊情況最為熟悉」的牛莊防守尉毓昌、海城縣知縣張鼎鎬為通商委員。同時,剛剛被任命為三口(天津、牛莊、登州)通商大臣的崇厚,派熟悉外交事務的天津候選知州馬繩武、候選經歷張元熙為通商委員。這樣,在玉明、倭仁、景霖的領導下,由烏勒洪額、毓昌、張鼎錦、馬繩武、張元熙組成的通商工作班子正式成立。

1

咸豐十一年四月(1861年5月),英國駐上海代理領事密迪樂,被任命為英國首任駐牛莊(營口)領事。密迪樂於1815年生於英國諾伯蘭郡。曾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中文。道光二十三年(1843)來到中國,先後擔任英國駐香港、廣州、上海領事館翻譯。1854年升任駐寧波副領事。1857年升任寧波領事。1859年任上海副領事、代理領事。

密迪樂於1861年4月被任命為駐牛莊領事後,乘坐英國軍艦斯芬克斯號於5月21日到達營口踏勘。他們認為,營子(營口)必能成為外國貿易的中心地,應該把英國領事館放在營子。5月28日拂曉,密迪樂從營口出發,5月29日午後到達牛莊。次日會見了從陸路趕來的中國通商委員們隨後在牛莊踏勘兩個小時,聽取毓昌的情況介紹。毓昌介紹說,清朝初期,由於牛莊距離河口最近,一度成為經商的好地方。到了乾隆末期,營子上游的田莊台繁榮起來,牛莊就顯得相形見絀。道光十五年(1835)前,營子成為商業中心地,牛莊商人轉向營子。通過現場踏勘,密迪樂看到了牛莊的衰落,看到營子的人口比牛莊多,市街比牛莊繁榮。

1

返回營口後,密迪樂與毓昌等通商委員經過多次談判,取得一致意見。牛莊已無商品交易的優勢,遂以營口作為通商口岸,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如下:

1. 英國領事官衙署暫設在沒溝營東側三義廟。待勘定地基後,建造領事館舍。

2. 沒溝營舊關迤東之東弓灣作洋船停泊之所,在遼河南岸建蓋行棧,作為碼頭。

3. 在河之東岸勘定基地,作為英國人墳地。經牛莊、蓋平縣旗、民地方官傳令土地所有人,與英國領事官公平議定租地價格,立券存照,聽憑英國人占用。

4. 英國領事密迪樂代美國商人鼐德勘定沒溝營東街、英國碼頭迤南,租該處園地作為美國人房屋建築用地,自同業戶議價,交領清楚,立券分執。

1

綜上所述,《天津條約》所定牛莊,實際開埠為營口,兩者並無矛盾,營口即牛莊,是中英雙方的共識。密迪樂看中的是營口優越的通商條件,清政府滿足於將洋人擋在海口之外。所以,雙方一拍即合,順理成章。

咸豐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1861年11月1日),盛京將軍玉明、盛京副都統寶山、兼管奉天府府尹倭仁、奉天府府尹景霖向咸豐皇帝上奏了營口通商談判結果,得到咸豐皇帝的批准。通商委員、牛莊防守尉毓昌升補協領。海城縣知縣張鼎備調升遼陽州知府。由三口通商大臣調派的馬繩武、張元熙二委員返回天津交差。

為維護營口開埠後的社會秩序,由地方官員組成兩班。牛莊防守尉、蓋平縣知縣為頭班;蓋平城守尉、海城縣知縣為第二班。從咸豐十一年(1861)小雪節起,每20天一換,輪班駐守營口。所有外交事宜,統歸輪班官員辦理。與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的四個西方國家中,俄國僅於1861年5月期間由領事孟第到營口,來去匆匆、再無結果。法國並無來營的船隻,更無領事及商人到營。美國有商人鼐德在營口租地建房,尚無領事。只有英國在營口開設領事館,建築了碼頭、貨棧及基地,大有在營口長期經營的架勢。1861年冬季大遼河封凍時,在營口的洋人有密迪樂及領事館人員、英軍官兵數人,洋行6家,英商10人在營口過冬。

1

來源:營口文旅集團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1B_enIBd4Bm1__Y7c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