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濟合作夥伴是怎樣練成的

2020-01-17   TechECR

故事的開頭不是17年前,而是在兩年前。此時,華為雲尚在戰略準備期,各維度的市場拓展方案在內部被反覆推敲。「但首先需要與有意志、有意願、有能力的生態夥伴,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此頗具公有雲思維的觀點,一經提出即被認可。傳統ICT架構離不開生態夥伴,公有雲服務涉及複雜的業務諮詢、繁瑣的應用遷移、精細的運維服務,這就更需要華為與生態夥伴,形成緊密的戰略級合作關係。

由此,「同舟共濟」概念被正式確立。軟通動力也是在此時,成為華為首批「同舟共濟級」合作夥伴之一。

合作17年是什麼概念?

其實,成為 「同舟共濟級」合作夥伴,只是軟通動力與華為17年合作中,經歷的數個關鍵節點之一。雙方合作最早可追溯至2002年。此時軟通動力成立僅一年,華為也正努力從「冬天」中走出。

此後的故事已廣被知曉,而且延續了17年沒有中斷。2011年,華為進入企業市場,軟通動力也在此時展現出其解決方案能力;2015年,華為開始將業務推進入應用場景,並加強與ISV合作。軟通動力則先後基於華為敏捷網絡、華為OceanConnect IoT雲平台,推出智慧商場、智慧樓宇智慧環保、智慧路燈解決方案。2016年,華為智慧城市業務提速,軟通動力也簽約成為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夥伴。

而回到文章開頭所述,2017年,軟通動力簽約成為華為雲首批「同舟共濟級」合作夥伴,雙方合作進一步升級。而在此後華為「平台+生態」的戰略中,軟通動力不僅扮演了多重生態角色,也正在成為盤活應用場景、盤活場景生態的運營商。

上述即是17年中,雙方合作經歷的數個關鍵節點。甚至可以說:「讀懂軟通動力、就可了解半部華為史。」 軟通動力熟悉華為的每一行代碼、每一款產品、每一個平台,熟悉華為每一次技術創新的落地點、每一次戰略演進的背景。

而且在此過程中,軟通動力既向華為輸出軟體工程能力,也基於華為各類技術平台,延伸研發出直擊場景的解決方案;既全方位服務於華為所有產品線,也與華為全面對齊長期戰略。


向前走一走是什麼?

「希望雙方合作,繼續向前走一走。」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文池,所說的「向前走一走」,即是一家具備綜合能力的戰略合作夥伴,本應具有的戰略視野。例如在數字生態、公有雲生態、鯤鵬生態中,軟通動力將扮演更為重要的生態角色。

其實,理解ICT生態、理解企業數字化轉型,也就理解軟通動力與華為的合作。生態是複雜的巨系統,其包括:諮詢服務商、投融資服務商、IT方案商、系統集成商、服務合作夥伴、雲服務商、IHV(獨立硬體供應商)等,不同定位的夥伴。

企業數字化轉型也是複雜的巨系統。中等規模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就要涉及40~60個能力模塊。而以城市維度的數字化建設,更將涉及線上線下的平台運營、基於場景的生態聚合,以及本地人才培養等,超出ICT技術範疇的能力。

「軟通動力有能力成為大型數字化項目的總集成商。」楊文池這裡所說的總集成商,已經有別於傳統信息化建設的軟硬體平台系統集成,而是期望軟通動力整合自身資源、聚合生態能力,為用戶提供數字解決方案的一體化交付。


市場拐點上的決策

延伸此話題,公有雲也正在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平台。而華為所期待的「向前走一走」,自然也包括華為雲生態。中國公有雲市場將在1~2年內出現產業拐點,華為雲也將迅速成為市場的領導者之一。而合作夥伴現在的資源投入、實踐積累,在此後就將變現成為市場影響力。

「公有雲業務需要懂業務、懂技術、懂運營的生態服務商。」楊文池說:「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加持中,公有雲應用場景將呈指數級增長,而生態夥伴只有持續創新應用場景,才能持續打開市場空間,才能激發用戶的購買意願。」

以智慧水務為例,中國每年在水力投資約9000億元,如果其中3%用於ICT建設,就將成為一個具有戰略縱深的市場。「智慧水務與公有雲具有天然的親和黏性,希望軟通動力基於華為雲平台,沉澱出更豐富的智慧水務場景解決方案,也希望雙方的合作可以從解決方案創新,延伸至解決方案場景運營。」


鯤鵬生態服務商

由此可見,同舟共濟級合作夥伴,在全新的產業背景下,已被賦予了全新的聯接紐帶、全新的合作模式。當然還不僅如此,同舟共濟的含義,更將包括全新的市場空間。即華為所期待的「向前走一走」,也必然包括鯤鵬生態。

不必使用「彎道超車」、「歷史機遇」等詞彙,過分渲染正在成熟的鯤鵬生態;也不必使用「背水一戰」、「臥薪嘗膽」等詞彙,過分強調鯤鵬生態擔負的產業使命。鯤鵬就是鯤鵬,在x86的「平行空間」中,鯤鵬將帶給生態夥伴更多選擇。軟通動力也將以「技術平台+運營服務」模式,可加速鯤鵬生態成熟。

「希望軟通動力將現有解決方案,完成與鯤鵬平台適配;軟通動力未來的解決方案,基於鯤鵬平台進行開發;希望軟通動力的軟體工程師,儘快熟悉掌握各類鯤鵬開發工具。」其實,楊文池所說的三個「希望」,軟通動力已在持續推進。

聚焦應用場景,軟通智慧將成為一家可以聽見炮聲的企業。其不僅完成了現有解決方案,基於鯤鵬平台的適配,還正在將用戶低延時、大容量、高可靠性等業務訴求、反饋於底層晶片、資料庫、中間件等系統級生態夥伴,加速鯤鵬生態的技術創新節奏。而基於應用場景運營,軟通智慧則在幫助生態夥伴快速項目落地,而更明顯的商業回報,才能支撐生態夥伴進行滾動創新。


擁抱變化 構建能力

話題至此,已基本闡述了軟通動力的「昨天、今天、明天」,也基本明確了軟通動力在數字生態、公有雲生態、鯤鵬生態中的價值。華為將始終堅守「平台+生態」戰略,軟通動力也將持續推進「技術平台+運營服務」模式。而在此過程中,雙方合作產生的聯接紐帶越多,雙方就能看到越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當然,變化始終存在。從傳統ICT架構到公有雲平台是變化;從x86到鯤鵬也是變化;從關注行業到聚焦場景還是變化。軟通動力幾乎出現在,華為發展變化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因此雙方才能成為真正的同舟共濟合作夥伴。而這正是關鍵所在:擁抱變化,才能鞏固合作根基,才能共同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業務能力。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台。合作聯繫:zg777zg@sina.com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