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別再堅持了,你這樣做肯定不行,你怎麼這麼死心眼呢?」想一想,我們是否用這樣的話語去阻止過孩子干一件孩子特別想做的事情呢?
如果有,那麼,請你好好思考一下,我們為何會阻止孩子?是十分肯定孩子做不成,還是我們自己心裡有一個聲音在說:「他不會成功的」呢?
我們的經驗都是對的嗎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常常用自己的經驗來代替孩子的感受,然而,並不是每一次這樣做,我們都是對的,是嗎?
兩個星期前,兒子放學回來,帶回來一張全國青少年英語口語選拔賽的報名表,興致勃勃地跟我講,他是如何把手舉得高高的,讓老師發現自己,並且很自信地說:「我學習好,只要老師看到我舉手,一定會選我報名的。」
坦白地說,我對兒子是沒有信心的,兒子今年讀三年級,真正接觸英語始於今年暑假,也就是即將上三年級之前,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很多和他同齡的孩子,早早地就開始學習英語了,不少孩子都已經學了二三年英語了。
心中雖然有這樣的擔憂,但我並沒有講出來,一是因為看孩子興致比較高,不想給孩子兜頭潑一盆冷水,二是理智告訴自己,也許自己的判斷不一定正確,為何不讓孩子試一試,也許他可以呢?
遲疑了一會後,我對兒子說:「既然你決定參加了,我們就支持你,你要努力做好準備,認真對待這件事情。」本來我還想說:「進入不了複賽,也沒有關係,試試就好」,但想了想,還是把這句話咽了下去,還是不要給孩子人為製造天花板了。
上周日,兒子參加了初賽,我和老公都抱著讓孩子參與的心態,沒想到兒子表現得不錯,順利地進入了複賽,這是我們意料之外的。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這句話曾在網絡上流行一時,說的也是父母用自己的經驗來代替孩子的感受,這不僅存在於孩子的穿著上,它還可以存在於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乃至方方面面。
父母對孩子的不自信其實是一種心理投射
父母的經驗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我的父輩們在教育我時,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言外之意就是「我的生活經驗比你多,你聽我的准沒錯。」
誠然,父母的經驗對孩子的成長有借鑑意義,比如,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如果有人敲門,我們一定要問清是誰,堅決不能給陌生的人開門,因為我們從各種渠道了解到輕易給陌生人開門有可能存在著危險,我們把這種經驗傳授給孩子,讓孩子提高安全意識,學會保護自己,當然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但有時候,我們的經驗也可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娜是我的小學同學,嗓音特別好,記得那時每次學校搞文藝演出,定少不了娜的身影,有一年六一兒童節,娜唱的《沂蒙山小調》特別好聽,演出快結束的時候,校長還特意讓娜再次登台,再唱一遍。
後來,市裡有一個音樂老師很欣賞娜,想讓她去市裡去學習音樂,那是我們在鄉村小學讀書,要是能去市裡讀書,絕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以後成才的機會更大。
可娜娜的父母覺得女兒不行,不過是小打小鬧,「你還能唱成歌唱家?」當娜怯生生地向父母提出要去市裡讀書時,父母要不屑地口吻回答道。多年後,娜讀高中了,說起當年的事情,眼睛裡還含著淚花,為自己未能去學音樂而感到痛惜。
娜的父母阻止了孩子去學音樂,認為女兒沒有這個能力,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打心眼裡認為孩子不行呢?其根本原因是他們自己不夠自信,這是一種心理投射。
投射一詞在心理學上是指個人將自己的思想、態度、願望、情緒、性格等個性特徵,不自覺地反應於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種心理作用,即個人的人格結構對感知、組織以及解釋環境的方式發生影響的過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這次考試孩子沒有考好,他就會認為這次題目比較難,他會認為他的好朋友也會考不好,這就是一種心理投射,把自己對某件事的看法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和自己一樣。
我們回到娜這件事上來,因為娜的父母不夠自信,所以,他們將其投射到娜身上,認為娜不行,而孩子最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因而娜認為自己確實不行。
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那麼,在教育孩子時,就能儘可能地避免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有時我的孩子在去嘗試做一件事情時,直覺會告訴我他做不成功,但我很快意識到這樣的話不能說出口,因為會阻止他去探索,不如鼓勵他去嘗試,即便失敗了,又怎樣?經曆本身就是一種財富,哪一次成功不是在經歷了數次失敗之後呢?或許對孩子來說,享受過程已經讓他們感到身心愉悅了,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收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