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追著喂飯當小事,將來有些事情比現在挨餓更糟糕

2021-03-16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別把追著喂飯當小事,將來有些事情比現在挨餓更糟糕

在某問答網站看到一個家長的提問,他說他家孩子15歲了,寧可不吃飯也絕不去盛飯,他問該怎麼辦?

看到這個問題後,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又是一個慣出來的熊孩子,15歲了,連吃飯都懶得動手,還能幹什麼呢?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是因為父母從來沒有讓他干過任何事情,向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可能很多父母覺得盛飯這是小事,但並不是這樣的。古人云:「千里之堤以螻蟻之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細節決定成敗,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細節是不能忽視的,以追著孩子喂飯為例。

有些孩子挑食或者不按時吃飯,到了吃飯點,不好好吃飯,家長看到了會很著急,端著碗滿屋子追著孩子喂,特別是一些老人,在他們的觀點裡吃飯是大事,孩子千萬不能餓著,或許這與他們過去挨餓、吃不飽的經歷有關吧,當他們看到自己心愛的孫輩不吃飯時,便會非常著急,孩子五六歲了,還追著喂飯。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今天孩子不自己動手吃飯,我們可以代替他拿碗筷,那麼,以後他上小學了,不寫作業,家長能代替他完成嗎?哪一天他大學畢業了,他不想工作,不想賺錢養家,家長能允許他「啃老」嗎?

凡事父母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都替他做,就是在幫助他養成推卸責任,好逸惡勞的壞品質。人的一生難免會遭遇到挫折,如果從小連自己盛飯的小事都沒有做過的人,一旦遇到坎坷,就會出現「退行」行為。

長沙一名22歲男子小林從學校畢業後,曾做過幾份工作,但前年辭職回家之後,至今已經兩年沒有出過家門,整天只會躺在床上玩手機,吃喝都靠父母送進房間,個人衛生問題也由父母處理,頭髮已經長到披肩,也不出門理髮,白天連廁所都很少去。

小林的父母希望能夠通過溝通,讓孩子改變現狀,但小林拒絕與父母溝通,他父親無奈之下,曾將兒子硬拖出房門,但每次都會爆發激烈衝突,房門的玻璃都被打破了好幾塊。無奈之下,這對夫妻只能找湖南電視台幫忙。

醫生說小林的情況屬於手機遊戲障礙,通俗地說就是玩遊戲上癮了,沉迷於網絡無法自拔。沉迷於網絡的人都有一大特點就是逃避現實,小林雖然已經成年,但他的行為卻和孩子一樣幼稚,他試圖通過在網絡中的遊戲來逃避現實的壓力,在心理學中稱之為「退行」行為。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遭受到重大挫折時,都會有短暫的「退行」行為,通過對現實的暫時逃避,達到心理自我保護的目的,比如,當一個人聽到親人去世時,會脫口而出,「不可能,這不是真的」。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在起作用,但如果長期無法從悲痛的情緒中走出來,破罐子破摔,就是在逃避責任。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連穿衣吃飯的小事都要別人代勞,他能承擔起什麼責任呢?一個承擔不起責任的人,永遠都是一個長不大的成年人,哪個父母都不願意養出這樣的廢物吧?但那時我們年老體衰,有怎樣的能力去幫助孩子走完下半生呢?

孩子如同一粒種子,想要成長,必須要靠自己頂破壓在身上的泥土,去經歷風雨,才能變得茁壯,藉助外力成長的「種子」,必將弱不禁風。父母若真愛孩子,就不要讓孩子做提線木偶,要懂得放手,讓孩子去拼搏屬於他自己的人生,這會讓孩子感到生活是有意義的,能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和成就感的,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u-QPHgB9wjdwRpvwHz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