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建武
中秋節倆口子閒步巢湖邊,這裡花木蔥蘢,水鳥拍岸,好個美景。快到三戶梅村南村口時,一個行車標牌立在眼前,「減速」——這裡有座村莊,與碧桂園碧湖翠柳宛近在咫尺的三戶梅村。往南瞧,浩瀚的巢湖,行船點點;望北看,雜草叢生,斷壁殘垣。這裡沒有了往日的喧鬧聲,清靜而無為。
在清晨,失去漁民小梅棄舵歸家時一絲微笑。晚霞中,沒有了從老繆家閣樓中傳出的歌聲。路邊水塘里的荷葉搭拉著腦袋,而溝道里的水草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機,不是秋冬來臨緣故吧。真是孫輩常吟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裡原本一百來戶的漁莊只留下幾戶老人的堅守。日下黃昏,我和老伴,順道而去,看見一間小屋住著一個老頭,這位老人姓梅,我與老梅攀談起來。
三戶梅村多姓梅,梅花的「梅」,老梅八十多歲了,耄耋之年,但是他老驥伏櫪還在堅守著這爿故土。鄉土難離呵。老梅說,相傳這個村子是明代梅氏三兄弟建立的,村子似太極雙魚圖,半月形的「門口塘」離我家最近,南邊不遠處還有一口「鐵耳塘」形狀大小與「門口塘」相近,周圍的房子圍塘而建,呈放射狀。
我早就聽說,三戶梅有「九龍攢珠」之說,古人,古村落,何緣這等?
前年,說是三戶梅村要整體搬遷,改造成美麗鄉村,有開發商投資。北村口的老梅家被拆遷辦徵用,你看那勁頭,人喊馬嘶的,就連一牆之隔的我們小區也受感染。那時候,人人都在忙乎,什麼事都要拉勾排隊,村裡拉著橫幅,「先搬遷,先分房。」我記得這幾個大字赫然寫著。什麼都要簽協議的,俗稱「簽字畫押」,那時,村民都瞪著雙眼,看著哪家在畫押。
我了解了一下,三戶梅村民拆遷補償是這樣的。每人45平米新房安置,新房和被拆房分別作價,大概是1000元和500元,各自找差。當然農村也有違章建築,以2003年為界,分有圖的和沒圖的。拆遷戶享有「失地保險,每人年補償340元。
離老梅家不遠處,一個牌牌這樣寫著「拆遷區域,嚴禁偷倒垃圾」。老梅說,「當初如果推遲兩個月,環保組來了,拆遷就搞不成了,我們三戶梅村就還在那裡。」一百來戶的三戶梅村,還有七八戶沒畫押。秋天過去,冬天就要來臨,三戶梅村改造今年顯然是不得結束的。我因此知道,老梅還要在小屋過年的……
巣湖岸邊1000米不能蓋新房,有關工作還在「回頭看」……民宿村不給建了,看樣子只有改造成平地花園了。我問了老梅,他也不知道古村的前途。三戶梅這座不可移動的文物點,前途不容樂觀。
走在村裡的小道上,看見樹上落下紅通通的小果子,我問老伴,她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樹種,但願它明年還是那麼自然地生長。不知不覺間來到北村口濱湖大道上,突然發現一個「三戶梅村」公交車站點,感覺非常刺眼,畢竟這個村莊已經作古荒廢了。
祈福三戶梅村吧,祈福這座傳統的移民古村落。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