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劇場,熱鬧的票房,票友竟有這麼大的力量?

2019-10-23     戲曲寶

戲曲界,有一群人,他們不僅看戲,還要學戲,乃至粉墨登場唱戲。這一個龐大的群體叫票友,他們聚會活動的場所叫票房。其中,京劇票房最為活躍。前一陣,由上海市文聯和中宣文廣國際文化傳媒(北京)集團指導、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主辦的「京劇票友票房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市區和港澳台地區以及加拿大、日本等地的京劇票友界精英40多人齊聚一堂。研討會上,票友們紛紛拋出自己的觀點:「京劇票房不只是一個『過把癮的俱樂部』。」「京劇票房是京劇的『半壁江山』。」「今天的票友還肩負著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使命。」對於尚把「京劇票房」等同於「京劇市場」,把「票友」等同於「一般戲迷」的人們而言,這些發言可能會讓人質疑:是否有刻意誇大、自抬身價之嫌?但不妨先拋開成見,思考一下這是否是一片被忽視的文化沃土——

冷清的劇場,熱鬧的票房

京劇已有200餘年歷史,在發展壯大過程中也孕育了票友票房這一種社會生態。時代變遷中,票房雖歷經各種波折,但一直生生不息。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京劇票房依然每周一次或數次定期活動,雷打不動,體現著京劇的強大生命力。在上海,按行業、流派、小區形成的票房也是比比皆是、星羅棋布。上海的京劇票界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文革」結束後,業餘京劇票房曾經火爆過一陣,據說到1990年,上海就有「京劇票房」逾200家之多。目前,在上海的各行各業有不少知名的票房,如春秋京劇票友社、政協之友京劇社、上海市律師協會京劇社、復旦大學票房等。

如今,文藝樣式多姿多彩,人們擁有更多元的選擇,戲曲藝術受到挑戰,京劇也陷入越來越小眾的窘境。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仍能在京劇「票房熱」中發現京劇藝術的大眾性。這一怪象,不由得讓人疑惑,如此龐大的票友隊伍為何沒有促成京劇市場的繁榮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如今好角比較少,真正能在全國賣座的更少。票友的眼睛、耳朵是很厲害的,戲的劇情、唱詞,他們都知道,都會唱了,每次看戲就是感受不同演員的不同處理。如果他們一聽不靈,就會對演員產生不好的印象,不會再去捧場了。」上海京劇票友趙志誠如此認為。

由於時代的原因,現在的年輕演員沒有見過四大名旦、四大鬚生,但很多老票友卻從小就泡在劇場,看過眾多名角的演出,有著豐富的閱歷。雖然,他們把現在的青年演員與當年的名角對比後做出評價,並不公允;但換種角度看,眼睛「毒辣」、口味「刁鑽」的老票友也可以成為青年演員難得的顧問,他們的建議很有參考價值。只可惜,現在專業演員和票友間的聯繫比較少,不似從前。論壇上,不少票友指出,專業院團與京劇票房要「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專業從藝者的演出如果無人捧場、無人喝彩,即便得到再多金杯銀杯,也沒有多少價值。

票房也可以成為戲曲傳承的重要陣地

京劇票房存在了150多年,可這個領域一直未曾正式提升到學術層面進行研討,上海召開的這次研討會可謂填補了中華京劇票友票房文化這一領域的學術空白,也說明這種文化現象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事實上,票友票房除了推動專業演員、專業院團發展外,本身也可成為戲曲傳承的一個重要的陣地。

前一陣,戲劇理論家、中國劇協顧問劉厚生憂心忡忡地指出:拯救老戲,應該是今天京劇界的緊要任務。據劉厚生觀察,京劇的老折子戲有幾百出,但如今常見於舞台的不到100齣。目前,專業院團由於經濟等各方面的限制,往往只能將部分老折子戲搬上舞台,青年演員學的老戲也有限。不過,不少老戲在票友間口耳相傳,很多票友並不只是自娛自樂,而是有發揚京劇流派、維護傳統京劇的自覺。譬如,天津票友李金銘是馬派再傳弟子,為了把馬派藝術傳播繼承下來,他創辦了一個以演馬派戲為主的京劇票房:天津溫玉銘國劇社。幾年來,他們演出了《甘露寺》《借東風》《蘇武牧羊》等馬派戲,還在一些馬派名家的指點下,挖掘整理並演出了一些瀕臨失傳的馬派戲:如《白蟒台來》《渭水河》《烏龍院》等。來自濟南的京劇票友王振麟認為,目前專業劇團基本上都是體制內的,演出劇目、演出形式等問題往往不能自主。而票房演出的劇目豐富多彩,儘管票友的水平參差不齊,但票友們在票房裡唱的都是正宗的京劇,實際上就抵制了「偽京劇」。

88歲高齡的李夢東籌組的家庭京劇票房孟冬京韻社,20多年來每周都會組織一次活動。李夢東表示:「要把京劇票房辦成一個鑽研京劇、研究京劇,文化品位較高的群體,為京劇的改革與振興製造輿論氛圍。」因此,除了認真學唱戲外,李夢東還是專業演出的「啄木鳥」。當他看到一些京劇電影或專業劇團演出中出現明顯的錯誤時,就馬上打電話給院團,提出建議。近年來,孟冬京韻社一直堅持研究,已發表有關京劇改革、創新的文章20多篇。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宋妍在論壇上指出:「票房有獨特的作用,就是評論藝術。歷史上,有一批文化名家是票房的中堅力量,這些人家境優渥,目光犀利,有些藝術鑑賞水準非常高,還有個別下海後成為名角的,他們對專業演出的質量起到了很好的評價和監督作用。」

目前,海外票房也很活躍,在洛杉磯、溫哥華、東京等地都能聽到熟悉的京劇。京劇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海外的票房不僅是海外華人們的溫馨家園,還起到了宣傳京劇、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東京票房的票友吳敏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葉起,東京票房有了新的血液——日本票友。比如,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的教授山下輝彥是東京票房的中流砥柱。他除了熱衷於票房活動外,還到處普及京劇知識。2009年是東京票房成立60周年,為此東京票房特地舉辦了一台公演,壓台戲是《紅燈記·痛說革命家史》。由於這是一出「抗日戲」,不可能出現在訪日京劇團的節目單上。但東京票房大膽地將之搬上舞台。演出效果非常好,連日本觀眾也看得非常入神,尤其李奶奶的「痛說」,一些日本觀眾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

當然,票友票房自身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一些票房的素質並不高,也存在著追逐名利的思想,對戲曲的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票房票友這種民間力量,促使它健康地發展,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專業人士也不能忽視或者藐視票房的力量,要與票房同心協力,建立常態的交流機制,共同承擔振興戲曲的使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t85-G0BMH2_cNUguv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