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早的京劇默片 -
婁月
中國最早的電影是一種無聲電影,又叫默片。作為國粹的京劇,其實與電影結緣極早。1905 年,就有一位叫任景豐的瀋陽籍留日學生從日本學得拍攝技術,回國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開辦豐泰照相館,通過購買的法國製造的木殼手搖攝影機和14 卷膠片,嘗試拍電影。首次拍攝的是有「伶界大王」之稱的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交鋒」等片段,譚鑫培演老將黃忠。攝影師是劉仲倫,因無燈光設備,為了利用日光,是在豐泰照相館的露天廣場上拍攝的, 拍攝時不分鏡頭, 演員一直演下去,攝影也一直拍下去,直到一盒的膠片拍完。鏡頭的處理上只能是遠景、全景,鏡頭一直不動。前後共拍了3 天,拍成影片3 本, 每本200尺, 片長約半小時。這是我國拍攝的第一部京劇藝術片,也是我國的第一部默聲電影。以後,豐泰照相館還拍攝了譚鑫培的《長坂坡》,名武生俞菊笙和朱文英合演的《青石山》、《艷陽樓》,俞振庭的《白水灘》、《金錢豹》,許德義的《收關勝》等京劇片段。儘管這些京劇藝術片都是無聲片, 但當它們先後在北京的大觀樓戲園和吉祥戲院放映並運往江蘇、福建等地放映時,卻很為轟動,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譚鑫培《定軍山》
191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派赴歐美考察印刷、電影事業的鮑慶甲回國後,就正式成立了「活動影戲部」,聘請曾任基督教會報刊編輯的陳春生任主任,請裝訂部工友任彭年當助手。任彭年愛好戲劇,也經常登台串演京戲和文明戲,他後來和當年武俠電影明星鄔麗珠結婚。他的兒子任意雲後來也成了編導。攝影師是照相部的技工廖恩壽。
1920年,商務印書館影片部給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拍兩部「古劇片」:《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這兩部戲是梅蘭芳經常演出並得到觀眾歡迎的劇目。《春香鬧學》中,梅蘭芳飾春香,李壽山飾陳最良, 姚玉芙飾杜麗娘。為了適應無聲電影的特點,壓縮唱詞而改用字幕插在片中。另外,還加強了動作性, 把春香逛花園的暗場戲改為明場表演。由於拍攝條件較差,鏡頭大半用全景、遠景,片上時有模糊的景象。梅蘭芳在這場戲中展示了打鞦韆、撲蝴蝶、拍紙球等很多富於舞蹈性的優美身段。影片的服裝和化妝以及道具都和舞台上一樣,花園一景,是借用蘇州河畔一座私人花園實地拍攝的。由於攝影師當時是初拍「古劇片」,沒有經驗,竟把洋房也拍了進去,鬧出了笑話。
梅蘭芳《春香鬧學》
《天女散花》是最早拍攝成電影的一出完整的京劇。梅蘭芳主演天女,姚玉芙飾花奴,李壽山飾維摩。整個影片3 場:第一場「眾香國」,迦蘭來傳法旨,命天女到維摩那邊去散花問疾。第二場「雲路」,表現天女單行歌舞。第三場「散花」,天女在雲台隱隱出現,向文殊與維摩談道處大散花片。天女御風而行的鏡頭中,畫面上還疊印了移動的雲彩,以增加氣氛和美感。
1921 年,由江蘇南通張謇籌資10 萬元創辦的中國影戲製造公司,首拍影片京劇《四傑村》,由南通伶工學校演出。該片除在上海、南通、南京等地放映外,還遠運美國紐約上映。
梅蘭芳的劇目,後來還拍過兩次默聲片。1924 年,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將梅蘭芳演出的《西施》、《霸王別姬》、《上元夫人》、《木蘭從軍》、《黛玉葬花》等5出戲中的「羽舞」、「劍舞」、「拂塵舞」、「走邊」等片段,拍攝剪輯成一部兩本長的戲曲短片。但短片放映時間極短,就是梅蘭芳本人也沒有看到,生前曾一直引為遺憾。就在這一年的9月,梅蘭芳帶劇團到日本演出,應日本寶冢電影公司之邀,拍攝了《廉錦楓》的「刺蚌」一場。默片時期的京劇藝術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形象資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京劇的繁榮景象。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直到1935 年,古代有聲影片公司才拍攝出中國第一部有聲京劇藝術片———譚富英和雪艷琴合演的《四郎探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T-Xom8BbDmBVZuP8r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