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上經常提到四句偈,如果有人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經文上的四句偈,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將勝過一切七寶布施。
有人好奇,想知道這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金剛經上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具體是哪四句,但通過整個金剛經的核心思想,可以總結出四句最契合主題的佛語,且這四句佛語中,剛好也是由四句話組成。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話在金剛經最後一品中,也是對整部金剛經的一個總結,這句話在金剛經中非常重要,一定要多去受持讀誦。
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一切萬法,各種生滅的現象,其實並不是真實的,都是由你的心所造的幻相,就好像夢一樣,夢醒後一切都不存在了。
佛要我們知道,是世間的現象,就是為了要我們不能去執著這些現象,不要他貪愛世間的假象,否則就會讓自己遍體鱗傷,承受更多的痛苦,要想離苦得樂,就要先學會不執著。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你所有看到的現象和感受的,都是虛妄不實的,世上大多數人都是把假的當成真的,把虛幻的當成實有的,所以才會執著虛假,見不到真實。
佛告訴我們,當你能夠看透虛妄背後的本質時,見到一切諸相非相時,就能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就能見到自己真實的面目,這個真實的就是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不來也不去,不生也不滅的才是我們最應該見到的。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來在佛法當中一般所指佛、自性或法性,自性是不能通過聲音或形象見到的,如果你認為自性能夠用眼睛見到,福報能夠求來,那是人行邪道。
如來一直都沒有來過,也沒有離開過你的身體,你見到它時,它沒有變化,你見不到它時,它還是沒有變化,所以如來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也不滅,只能心領神會,不可求、不可見。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話其實就是禪宗六慧能說的:於相而離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於諸境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用最直白的話來解釋,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一切外境,也不要執著自己的本心,應該用無所執著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去活好每一天。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告訴過我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腹」,其實就是事物的本質;「目」,其實就是事物所表現出的現象。老子也告訴我們,要學會舍現象,而求本質,不要被外在的現象迷惑,要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如來,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真如實相。
當你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夠離一切相時,也就是達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佛的境界,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感恩閱讀與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fBK9nMBd8y1i3sJfo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