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習俗 | 無魚不成席 吃魚講究多 看看膠東人吃魚都有啥規矩

2019-12-18     天下新鮮事


  膠東人熱情好客,尤其體現在待客的宴席上。以酒食待客稱為「伺候客」,菜肴不稱「個」,也不稱「盤」,稱「些」,無論多少「些」菜,無論哪種席制,酒席上必須有魚,所謂「無魚不成席」。一般是第一道菜為雞,最後一道菜是魚,雞打頭,魚掃尾,組成「吉」慶有「余」。

  同樣是吃魚,膠東沿海各地也有不同,煙台地方大多是最後上魚,青島、威海一些地方則是上兩道魚,中間和最後各上一道魚。如「八些」菜,第四「些」和第八「些」為魚,「十六些」菜,第八「些」和第十六「些」為魚。這種中間上魚的規矩叫「魚拜客」。吃魚前要先乾杯,否則就是失禮。這個習俗讓許多初來乍到的外鄉人「吃閃」,魚端上來以為菜就上完了,可以放開喝了,不想後面還有一半的菜沒上,所以經常有外鄉人第一次參加酒宴就會喝多。

  宴席必有魚,吃魚的講究也多,海邊人尤甚。一般不吃淡水魚,魚要上整尾的,在沿海地方還有「無鱗不成席」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定要是帶鱗的魚,特別是婚嫁等喜慶筵席。人們認為這「鱗」的含意有二:一是大多數魚的鱗是圓形的,與古錢幣形相似,魚,「余」者,謂之錢財有餘也; 二是無鱗之魚體光滑似木棍,與「光棍」之意隱聯,用於婚宴有絕後之說,為人所不喜歡。蓬萊地方更有「無加吉魚(鯛魚)不成席」之說,喜慶筵席上,紅鱗加吉比黑鱗加吉更受人青睞。海陽西鄉則認梭魚,尤以開冰梭最為鮮美,當地人家蓋房上樑、結婚將媳婦,必須有梭魚,所謂「無梭不成席」。乳山地方上席的魚稱之為「盤魚」,對於做「盤魚」的魚也格外挑剔,以鯗魚(白鱗)和梭魚最佳。白鱗魚的學名叫鰳魚,民間有句俗語,叫「來時鰣魚去時鰳」,是說產卵前的鰣魚和剛產完卵的鰳魚均為魚中珍品。有時候因為季節或者天氣原因,不合適出海,或者出海也不一定就能捕到需要的魚,加之過去又沒有冷藏設備,不可能時時都有合適的「盤魚」,所以乳山地方有句俗語:「能應許(答應的意思)人一頭豬,不能應許人一條魚。」實在沒有鮮魚的時候就用乾魚替代,而不臨海的中部山區一帶或家境貧寒的人家,過去過年的時候上供和待客時只好用木頭魚來充當真魚。總之是「無魚不成席」。

  吃魚有相同的規矩,如「客不翻魚」,就是說客人只能吃魚的一面,即使翻魚也不能說「翻」,而要說「劃」過來。也有相悖的習俗,如膠東西部有主人先摳魚眼敬於客前的習俗,叫「高看一眼」,是很高的禮遇。客人表示客氣,又以筷夾此魚眼往魚上一抹,意為「大家吃」;但在膠東東部,摳魚眼則是砸席逐客之舉,主人摳魚眼,是無聲的逐客令,客人摳魚眼,則暗指東道主不長眼珠,即做事不周到。再如,海邊雖說講究不吃無鱗之魚,但榮成地方婚宴上要吃「勞板魚」(學名孔鰩),諧音「老伴」,以表達希望百年好合白頭偕老之意。

  酒席是最見待客之禮的場合,膠東宴席上的一道魚,就有這諸多的習俗,可見膠東民間尚禮之風。無論是什麼規矩什麼講究,禁忌也好避諱也罷,都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希冀。

文 / 蘭玲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da9LW8BMH2_cNUg4x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