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精英教育」,中國的中產家庭還應該重視這3點

2019-10-18     辣媽菲也

摘要:先有一個特長,然後學業也不錯?

這個年代當媽,沒點強大的精神定力,還真的很容易一不小心就陷入焦慮:

滿世界都是別人的「精英教育」進行時:一年燒幾十萬打冰球,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做美高規劃,秒殺海淀媽媽的順義媽媽,雞娃是全世界中產家長的宿命……

在這裡,我是很贊同我很喜歡的作者吳軍博士的這個觀點的:

「如果說精英和普通人有什麼不同,那麼就是當他們拿到了更多的社會資源的話,就應該有更大的社會責任感,要對社會有巨大正面影響力,應該領導未來的國家乃至未來的世界。

如果一個人進了哈佛大學,最後只滿足於找一個收入還不錯的編程工作,實在是浪費了一個貴的名額。」

這話大概能給很多焦慮雞娃的父母打上一劑鎮定劑:如果你們拚命雞娃的目標,並不是為了改變社會,而只是為了讓娃將來獲得還不錯的收入、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的話,那這麼砸鍋賣鐵的雞娃法,可能是收不回投資收益的。

過去我們說「通過教育實現階層的流動」,主要是指貧困階層通過教育,向中產階級流動,這種流動在像菲爺一樣的80後、70後之中非常普遍。

而一旦步入中產階層,想要流動至精英階層的話,就很難達到了。這種現象不僅在中國存在,在全世界都同樣存在。

也就是說,假如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只是定位為:將來能不用為生計太發愁,能夠過得還比較體面,可以在某一個領域做出一些成就,度過比較精彩的一生的話。

那麼,「精英教育」根本就是不必要的。

因為「精英教育」是一條成本特別高、特別難走、還可能很明顯看不到投資收益的道路;而放棄了「精英教育」執念的教育道路,反而有可能讓孩子的人生更有收穫。

這一點在菲爺生活的廣東尤其明顯,跟在北京大家喜歡動不動就以什麼學校畢業給人貼上標籤不同,廣東人幾乎很少問畢業出處。

很多做生意的潮汕人,因為孩子生得多,對子女的教育也不是特別上心,家庭中要是有那麼一個學業上有天賦的,那就好好讀讀書,剩下的做生意的、混黑社會的都有,最後兄弟姐妹白道黑道各自分布、互相幫襯,整個家族反而尤其興旺。

在菲爺最近從事的IDC圈子,也看到這樣的現象:所謂名校畢業的,都老老實實地留在國企拿著死工資,而那些一般學校畢業的,更早地被推向了市場前端,借著中國經濟騰飛、網際網路行業爆發的時代背景,自個兒倒騰,一個個不知不覺都身家千萬上億,至少是我們世俗意義上都認可的某種有價值的人生吧。

所以,對於那些追求「贏在射精前」,迷信於「起跑線」的父母來說,如果非要有什麼起跑線的話,那就是父母的見識——他們願意在教育的理念上多一些獨立思考,探討一些更科學的教育出路。

當然,菲爺絕對不是說,在教育上有什麼捷徑,可以讓孩子不用太辛苦、太努力之類的。

而是說,在教育的方向上,做一些探討和引導, 讓父母和孩子在努力中,同時能收穫人生的幸福感。

第一個改變,是培養一個「向善」的孩子

大家可能聽過了很多為了讓孩子「成才」,逼迫孩子去努力,最後孩子雖然上了一個好大學,就算給家長交了差,最後混一個文憑了事,往後的人生過得很不幸福,家長自己也很後悔。

我相信人類有向善的天性,而每一個孩子也都有好奇的天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於每一個孩子,上帝都給予了他們一些天賦,靠著那些天賦,他們就應該能過上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很多人說「成為前5%,必然是依靠熱愛」,因為只有「熱愛」東西,學起來才會覺得很「快樂」。

我們常說的「快樂教育」是想要避免讓孩子學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讓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偷換概念了。

而逼著孩子痛苦地學習會有什麼結果?你即使讓孩子看似成功,他最終也成不了一流的人才。

如果想做到某個行業前20%的話,可以靠外力去逼一逼;但如果想做到前5%,一定需要「真正熱愛」。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內在的慾望,讓他們找到自己所熱愛的東西,從而自覺地去學習進步。

第二個改變,是「先要有一個特長,再加上學業不錯」

現在中國的所有教育理念幾乎都是反過來的「以學業為主,特長加分」。

這一點在菲爺的創業歷程中,就感受很深:

菲爺一直在寫母嬰方向的自媒體,但是內容說實話是比較散的,既有養育、教育、性格培養,也有婚姻情感、女性勵志,時不時還穿插一下 科技前沿普及,所以雖然有不少粉絲喜歡,但是始終做不到大紅大紫。

短視頻時代,曾經也和朋友探討過內容創作的方向,似乎服裝穿搭還有點天賦,吉他也彈得還可以,連街舞也會一點,但是又每一樣都不精進。

相反,菲爺的一個閨蜜小貓,專門做兒童繪畫啟蒙課程,在各大平台上都賣的很好;另一個閨蜜熙墨,專攻「女性性愛私教」,更是火爆全網;而最近結識的一位90後朋友,在抖音上專做茅台鑒真,半年內就變現流水千萬……

這些成功的創業範例,都說明了應該在足夠細分的領域做到足夠的「特長」。

這個理念引申到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菲爺就很欣賞灣灣的一個同學的媽媽對孩子的規劃:機緣巧合之中,她家女寶寶參加了平衡車訓練,然後孩子很喜歡也很努力,練得不錯,然後就開始參加各種比賽,然後就幾乎變成了比賽達人,幾乎每周都前往各地參加比賽,家裡的獎盃都放下了一面牆。

而小孩在這種競賽的歷練中,也變得特別上進、特別追求榮譽感,連學英文、學寫字,都非常積極主動,從來都不需要大人逼和吼。所有老師同學和家長一說起她來,都知道她是個「厲害的賽車手」。

有著這樣鮮明的「特長」的標籤,我相信她的人生一定不會比其他千篇一律擠名校苦讀的孩子差。

第三個改變,是不止追求「課程化的教育」,還要追求更多「技能的探索」

現在的家長,往往一說到學點什麼,就是給孩子報個班。

事實上,現在很多課程化的教育都有個弊端,就是往往無法實現跨學科的融會貫通

即使現在提倡所謂的跨學科STEM教育,很多家長對STEM教育的認識也只是「早點學編程」。其實STEM的重點不是學編程這樣的技能,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涉及的內容則非常全面。

另外一個弊端,是往往都帶著一個尋求「標準答案」的思路在學習。

追求「標準答案」的害處在哪呢?

如果你是一個「追趕者」,比如說「原來的計算機是怎麼做的,那我也照樣做一個」,這沒有問題。但當你不再是「追趕者」,而是和人家並駕齊驅的時候,這事兒就麻煩了——你會不知道往哪兒跑。因為它沒有標準答案。

而在當今社會中,不僅我們傳統所認為的「歷史」這樣的學科不會有標準答案,即使是理工科,編一段程序,也可能並沒有標準答案,而只可能是「較優」和「更優」的探索。

所以,有些時候,「課程化的教育」要有,但不能占滿所有的時間,一定要讓孩子在學習上有彈性,讓他有嘗試的時間,要給孩子留白,讓他去思考。

此文僅為菲爺的一些探討和思考,但求拋磚引玉。

歡迎來到辣媽菲也,讓我和你一起嘮嗑嬰兒屎尿屁和婚姻百味。

辣媽菲也(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bfl4m0BMH2_cNUgwa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