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人物及典故:
肯納(1894-1981):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臨床精神病醫生之一。
阿斯伯格(1906-1980):奧地利兒科醫生,1944年描述了一群智力語言正常,但社交溝通存在障礙的孩子,為區別肯納的發現,後人將其描述的障礙為阿斯伯格綜合徵。
蘇娃( 1891-1980):蘇聯兒童精神病醫生。
陶國泰教授(1916—2018): 中國精神醫學之父、中國孤獨症研究第一人。
鄒小兵:現為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大米和小米研發總顧問
涉及人物及典故:
布魯諾·貝特爾海姆(1903-1990):奧地利猶太人,1939年移民美國,早年為木材商人,後關注自閉症,鼓吹自閉症是由於自閉症是因父母的冷漠對待導致的心理疾病。
郭延慶,國內知名醫生、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應用行為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大米小米顧問
里姆蘭( 1928-2006):美國心理學家,他的兒子是電影《雨人》主人公的原型,1964年出版《嬰兒自閉症:綜合症及其對神經行為理論的啟示》反擊「冰箱媽媽」理論。
根據2013年美國精神障礙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瓦解性精神障礙、未分類的廣泛性發育障礙全部歸類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寫在後面:
又是一年自閉症日,自紮根這個行業以來,每年都能感受到這天的火熱,一個個公益活動,一篇篇文章,努力地向外界刷著自閉症群體的存在感。
大米和小米自然也是這其中的一員,而且非常有儀式感地為這個日子掛上了倒計時,早早地開始策劃選題,安排寫作、繪畫,但依舊擺脫不了「不熬幾個夜,不拖到最後一秒發不了稿」的宿命。
淪落至此,不是小編輯們偷懶,恰恰是因為想寫的太多,想傳遞的東西太多。入圈的4、5年,處在「輿論漩渦」中的我們看到自閉症家庭太多不幸與苦楚,想讓更多人體會;我們也看到自閉症孩子很多優點與可能性,想讓更多人了解;我們還看到很多圈外人無悔的付出與奉獻,想讓更多人知曉……
寫到此處,忽然想起,收到第一位被確診自閉症的唐納德的最新報道還是去年了,文章里說86歲的他身體還算硬朗,經常出門兜風、打高爾夫球。只是擔心,疫情席捲全球,已到耄耋之年的他生活有沒有受到影響?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康復機構給自閉症孩子做早期干預,越來越多學校開始接納自閉症孩子入學,越來越多公共設施為自閉症人士開設「合理便利」,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僱傭自閉症人士……
我們有理由相信改變正在發生。
我們有理由相信幸福會來敲門,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多的自閉症人士也像唐納德一樣,儘管不同,但也擁有豐盈且快樂的人生。
以上。
大米和小米微信公眾平台編輯部潘采夫、噹噹、春桃、羲錚、陳皮、梁雨、小熊、大成
更多自閉症家庭故事可點擊
漫畫 | 全世界自閉症家庭都想告訴你的4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