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一為作者李響球先生
輕輕合上《朋友那些事兒》清樣,手中似乎托著一串五彩的貝殼,又似乎捧著一串美麗的珍珠,書中的人物都是忠應身邊的朋友以及岳陽本土的名人。這些人物在我腦海中輪迴靈動飄逸。或師恩、或親情、或友情、或事業,痴情者纏綿悱惻、百轉柔腸;奮進者持之以恆、矢志不渝。誠如司空圖品詩,「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然而,貫穿全篇者,無疑是,人的品質、堅持精神——文理自然;文思恣肆、清麗洒脫——姿態橫生。
忠應用心寫自己。忠應寫朋友骨子裡的情懷與精神,我手寫我口、我心,其實,我認為這是在寫他自己的生命與靈魂。正因為他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文字才來得那麼樸實、自然、生動。我與忠應是同鄉,又是上家下屋的姨夫,加之平時來往甚密,讀忠應、讀他的文字就更感親切、神悟。忠應自小是經歷過風霜雨露的,他是吃得苦的。高中輟學後,他做過漆工、修過單車,且習武跑江湖。他始終不離不棄的是,一卷詩書,一盞清燈。孫敬頭懸樑,蘇秦錐刺股,范仲淹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是忠應痴心不改「文學夢」的真實寫照。他從山旮旯里的月田,到縣城茅園巷,到省城長沙,到京華首都,再回到岳陽,這一圈幾乎劃遍了半個中國。二十年兀自風雨兼程,書劍飄零。多少悲歡離合,多少酸甜苦辣,非親歷所能聞!他從一位文學的狂熱追求者,到省級作家、詩人,親歷了清代學者王國維所言的「治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文窮益工。經過千錘百鍊,忠應已是文思泉湧,妙語天成。湖南作協會員、「小小說家」聞名全國,作品已選入高中閱讀教材。近兩年,繼散文集《詞醇花香》、長篇小說《孤村》外,紀實性散文集《朋友那些事兒》又將面世。
忠應採訪創作的時間,幾乎是以分秒計算的。他供職於《岳陽晚報·視界》,任副總編輯,還兼職《中國食品報》駐湖南記者站副站長、《城市文學》主編、《岳陽房地產》執行總編、《社科天地》總編,還兼著《岳陽公安》、《岳陽公路》等刊物的編輯。忠應不知為那般,放棄「皇糧」記者不幹,焚膏繼晷,獨自闖蕩。是為家計,還是為痴迷的文學七彩夢?只有忠應自己知道。我只知道,忠應的頭髮過早謝頂,額頭上過早地鋪上了厚厚的滄桑。
忠應用心寫朋友。《朋友那些事兒》很大篇幅是寫《人物菜園》。他把社會比作一桌豐盛的筵席,朋友就是席上的「粗餚」。我揣摸,他之所以以「菜蔬」喻朋友,一是,當今社會繁榮,人們富裕,講究清淡生活,有益健康;二是,朋友相交,清淡為上,厚誼為重;三是,以清淡菜蔬為題眼,並切合朋友個性特徵,搶眼、養心。朱開見,單薄清瘦,皮膚白凈,眯著一雙小眼睛,戴著一副金邊眼鏡。就是這樣一位膽小如鼠的詩人,被忠應搖曳成風情萬鍾、詩情萬鐘的蒜味詩人。忠應不是簡單地從外表描摹朱開見大蒜的模樣,散發蒜味的詩香,而且從挖掘詩人靈魂深處的精神著墨體味蒜味的。朱開見素有大志,高考因距離目標太遠,一氣之下,撕碎了岳陽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生活的鬱結激發他走上了詩歌苦吟的道路。就著床前的月光,他的幾句「破詩」贏得了一位美女的芳心。從農技員,到酒廠、豬場老闆,一路順風。忠應這樣寫他,「開見先生一邊釀酒一邊寫詩,一個個生硬的文字被他拾掇起來掛在自家的屋檐上,像一串串風鈴,響亮著開見先生苦澀而又幸福的生活。」可是,1998年,一場大水捲走了他的家產與夢想。朱開見憑著他的思想、詩情,重頭再來,直至走上四星級賓館副總的寶座。他詩意地生活,詩意地經營,詩意地善待身邊的人。他飄香的詩行、堅韌不拔的精神與他蒜性的為人,讓其獨具纏綿蒜味的人格魅力。
忠應寫朋友如菜蔬,各有個性與特色。辛辣里深藏情愫的恩師蔡君平;樸素又營養的萵苣、侍親至孝的李十全;苦瓜一樣人生、才情四溢的空靈蒼竹;飽讀詩書、透著靈氣的黃瓜男人彭新華。如果說,《人物菜園》令人流連忘返,那麼,另一類人物的特寫,則讓人如飲家醇,醉意如詩。《詩意人生》中的策劃高手姜宗福,如詩才女許如詩;《岳陽高人》中快樂人生的餘三定,「不務正業」的艾湘濤,藝海沉浮的蔡世平,擅長「征服」的張陽球;《藝壇花香》中的鴨司令音樂奇才劉介華等才人,忠應用心採訪,用心演繹,確實是寶塔尖上的高人。他們的「高」,源於人生的進取,源於人生的拼搏,源於人生的孜孜以求。值得細細回味,甚至讓人盪氣迴腸,一詠三嘆。
忠應用心在創意。從「小小說家」到散文家的嬗變,忠應是有創新意識的。他的散文創作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從美學角度分析,基本具有自己鮮明的創作個性。那就是,圍繞「形散而神不散「的創作方法,穿越時空邃道,縱橫馳騁神思,博古通今,融合古今文化,雅俗共賞,為審美主體服務。他的散文集《詞醇花香》,一種花卉一種傳奇,一首詩詞一個故事。從各種花卉的習性、生長規律到古今中外的傳說、掌故、詩詞,再到個人的領悟,都通過質樸、洗鍊、動情的敘述與描繪,而成為清新可愛的散文。《朋友那些事兒》的創作,是《詞醇花香》創作技巧的錘鍊與創新。作者緊扣主旨,敘事為主,掌故、趣聞、詩話靈活應用其中。如果說《朋友那些事兒》有所發展的話,那就是敘事更加精鍊,用典用語更加奇巧,寓理更加深刻,使行文多姿多態、耐人尋味。《小白菜:一抹大漠孤胭》寫的是一位多才的女博友。行文由兒時的小白菜想起了一首唐詩《題玉泉溪》,詩中女主人湘驛女子是一位多情失戀的才女。由清淡之中卻分明有齒後余香的小白菜,聯想到了一位現代而古典的博友。作者曾多次與她散步於南湖月夜,心靈相通。也曾感知她湘驛女子的才情、憂傷與渴望。同時,作者也是一位多情男子。其思緒縱橫,期待才情女人叩開自己寂寞已久的心扉。月色正濃時,我「竟然炒成了我今夜的小白菜!」作者結尾耐人想像。忠應在行文過程中,吸收小小說創作的精華,布局謀篇,精巧別致,且長於形像白描,一筆勾勒,躍然紙上;長於在敘事中抒發情感,讀者常常跟著他的筆調,喜怒哀樂;而且語言幹練、簡約、清麗、樸實,生動傳神。這些特色就不一一例談,留待讀者去琢磨、去領悟。
總之,《朋友那些事兒》亦如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所論,「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品讀周忠應的《朋友那些事兒》,應重在品讀其情、其感、其蘊含在文字背後的向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