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勾畫的「強富美高」藍圖,立足江蘇所處的時代方位與現實基礎,江蘇在即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有責任有條件展開先行謀劃和實踐,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聚焦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性問題,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江蘇特點的現代化路徑。
那麼,這條路該怎麼走?最近,《群眾》刊發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王曉紅教授的文章,分析探討這一問題。
位於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麓的旅遊特色鄉村「不老村」(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基礎遵從:把握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構建「六化」協同、共治共享的發展格局
從全面小康到基本現代化,既是目標、要求不同的兩個階段,又是漸進、連續的統一過程。如果說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的概念,現代化則是世界通行的標誌。基本實現現代化,是以世界中等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為參照系,它不是全面小康基礎上的簡單量的擴張,而是要求在全面小康的基礎上,體現發展水平更高、發展全面性更強、發展協調性更優、發展結果更均衡。
根據《中國現代化報告》界定的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標準,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左右即可視為「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2018年,江蘇的GDP總量約為1.4萬億美元,人均約為1.73萬美元,約為同期全國人均水平的1.77倍。據此測算,到2035年江蘇人均GDP將達到3.5萬美元以上,即為目前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可見,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實踐,為後續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先行基礎和現實條件。
在未來15年(2020—2035)這異乎尋常的戰略轉型期,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中心,以人民群眾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為目標,「六化」協同,共建共享。所謂「六化」協同,是指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生態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的同步建設,協同推進。「六化」中最核心最本質的是人的現代化,即人的生活品質、行為方式、價值理念、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現代化。
因此,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應該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改善群眾的物質生活,更要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過大幅度增加對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大力優化生產和生活環境,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法律素質、健康素質,使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社會行為更加文明有序,推動江蘇民眾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
「和諧號」列車駛入江蘇連雲港站。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戰略支撐:踐行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
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動態的發展過程,高質量發展體現了推進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從高速度發展到高質量發展,既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現實要求,也是現代化發展到更高階段的邏輯結果。
江蘇推進基本實現現代化探索,核心要義是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在較之小康社會更高定位的標準下構築高質量動力群。當前,江蘇正從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六個方面系統推進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讓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支撐更強、步伐更穩,體現了寬闊的現代化戰略視野。
現代化建設的基石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和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有利於解決經濟系統供給和需求結構性錯位、優化調整資源配置方式、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本固基。
江蘇是製造業大省,也是製造業強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江蘇必須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貫徹實施《中國製造2025》及江蘇行動綱要,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智能經濟、健康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在中高端消費、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增強供給體系的質量優勢。
努力推動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向實體經濟傾斜,保護企業家精神,弘揚工匠精神,營造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
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現代化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塑造更多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江蘇必須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於出創新成果、有利於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機制。
按照「要素集聚、資源共享、錯位競爭、聯動發展」的要求,發揮區域創新協同效應,推動城市間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橫向錯位融合、縱向分工協作;構建區域自主可控的創新體系,支持建設5G、人工智慧、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始創新成果和集成創新成果化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空心化」危機;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探索產學研合作、科技企業孵化等新模式,規範有序建設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的有機銜接。
無人機拍攝的大運河無錫段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夜景。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關鍵抓手:抓住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契機,發揮現代化示範區引擎功能,厚植「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發展優勢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長三角板塊,在長三角三省一市中,江蘇的經濟體量最大、產業基礎雄厚、區域創新能力強、營商環境好。更重要的是,江蘇處於「一帶一路」交匯點和長江經濟帶江海聯動的特殊區位,並且彙集了長三角一體化、江蘇自貿區等多重國家戰略,這些都大大拓展了江蘇的發展空間,增強了江蘇的發展高度、厚度和韌性。
遵循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規律,把握「先手棋」的歷史使命,以更大的胸懷和格局推進基本實現現代化探索。充分發揮江蘇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的優勢,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好「世界的江蘇」;認真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同長江中上游地區協作配合,共建產業鏈、共享創新鏈,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建設好「中國的江蘇」;以「六個一體化」助推長三角一體化,主動服務和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加強同浙江的兩翼聯動,更好輻射和帶動安徽發展,建設好「長三角的江蘇」。
區域率先實現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在我國現代化「大棋局」中,江蘇完全有條件對標國際先進區域,遵循十九大「兩個十五年」的時間節點先行開展基本現代化探索,為全國現代化提供樣板和示範。自2013年國家發改委頒布《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以來,江蘇致力於推進蘇南現代化先行探索,大多數現代化指標已達標或接近達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19年5月,江蘇選取了6個縣市區進行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試點,在實踐層面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現實路徑。通過局部地區現代化實踐的「先行先試」,探索出既借鑑已開發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和經驗,又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活力和魅力,並且獨具江蘇特點的現代化形態的好經驗、好做法。
新時代江蘇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解放思想、統一思想,切實承擔起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的現實擔當,匯聚起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強大力量。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19期,原標題為《探索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江蘇路徑》
作者:王曉紅(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陳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