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宏大,裝飾華麗,富有代表性清末民間建築,廣東廣州陳家祠堂

2020-04-13   視覺秀旅遊

陳家祠堂,原稱陳氏書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6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


陳家祠堂坐北朝南,為中國「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築的中心,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欄杆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堂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住出前後廊,屬通堂木框架。後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扇雙面鏤雕屏門擋中,兩側裝設花罩。

堂前有月台,石雕欄杆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色調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中進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柱山牆承檁,出前後廊。後金柱正間裝設4扇雙面鏤雕隔扇,後金柱次間和廳前後設通花隔扇。後進大廳三間是安設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廳堂。大廳面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後牆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廳後老檐柱之間裝有5米高達7米多的木鏤雕龕罩。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牆承檁,前出卷棚廊。

廳門為14扇通花隔扇。廳後亦裝設木雕龕罩,但規模比大廳略小。東西齋和廂房略為低矮,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東西齋為單間,人字形封火山牆承檁。齋內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後窗採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得室內外格外清朗。東西廂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廂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蝕花玻璃上落窗裝飾,光線柔和,顯得十分清新幽雅。


清代中葉以後,廣東各縣多在廣州建書院,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陳家祠堂在1958年修繕後闢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59年闢建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