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節。
穿越歷史的雲煙,1919-2020,五四風雷,激盪百餘年。儘管歲月流轉,但五四精神永存。不同組織對青年的年齡劃分不同,在青年節這一天,無須感慨韶華易逝,無須苦惱剎那芳華,青春意味著夢想、奮鬥、激情、奉獻、責任、擔當……只要心不老去,青春永無止境。
在這個意義非凡的節日,讓我們共同回顧民主黨派大家對青年的寄語,聽聽他們關於青年的「肺腑之言」,向青春致敬!
李濟深
民革創始人之一
李濟深
李濟深(1885年-1959年),廣西蒼梧人,民革創始人之一。1949 年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第一至四屆中央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至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李濟深說:「但令身許國,何必列王侯!」
李濟深之子李沛鈺回憶:「很多人勸我們搬家,認為我們要套大房子也不難,可我們很知足,父親一直教導我們嚴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權。現在我們有離退休工資,這把年紀了也不圖什麼榮華富貴。父親的一句話『但令身許國,何必列王侯!』,影響了我們兩代人。」
何香凝
民革創始人之一
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廣東南海人,民革創始人之一。1949 年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一至三屆名譽主席等職。民革第一、二屆中央常委,第三屆中央副主席,第四屆中央副主席、主席。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何香凝說:「苟利於國,則吾舉家以殉,亦所不惜。」
1933年,何香凝就兒子廖承志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發表公開聲明:「承志因國難日深,輟學返國,不知何故被捕。小兒承志昨晚在滬被外國捕房拘捕,但未悉拘留何處,余願與兒共留囹圄,惟不願留在外國捕房,要求解往華界,即死亦願在華界,不在租界。」
何香凝還曾說:
「與其忍辱生,毋寧報國死。」
「國讎未報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得中華史上名。」
邵力子
曾任民革中央常委
1925年,邵力子在黃埔軍校。
邵力子(1882年-1967年),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復旦大學傑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會,並與柳亞子發起組織南社,提倡革新文學。1950 年加入民革。1949 年後,曾任政務院政務委員等職,民革第二至四屆中央常委,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五四愛國運動。5月5日,邵力子在上海《民國日報》社接到關於北京學生鬥爭的電報,立即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上海學生,號召學生迅速起來鬥爭。邵力子報告了北京大學學生為首開展反帝愛國運動的具體情形,他動員學生說:「現在正值國家危急之秋,北京同學能有如此愛國舉動,難道我們復旦同學和上海學生會沒有嗎?」「我相信本校同學必有所表示,以響應北京同學。」
邵力子對上海五四運動的興起、發展起了吶喊者的作用。他對愛國學生的英勇鬥爭給予高度的評價,在1919年6月27日的一篇文章中,他寫道:「求學不忘愛國,愛國不廢求學……北京學生之五四運動,上海學生之六五運動,全國雲集響應,商罷市,工輟業,皆惟學生之馬首是瞻。歐美人相顧駭嘆,謂西方之學子,未有若斯之能力也。」
由於邵力子在五四運動中的傑出表現,特別是主編《覺悟》以後,他在青年中的影響越來越大,《覺悟》副刊也成為進步青年最喜愛的刊物。當時全國各地及海外的青年給邵力子寫了大量的來信,其中有工人、農民、店堂夥計、營業員、學生、失業青年等。邵力子對這些來信特別重視,對青年反映的求學、婚戀、婦女解放、勞工、就業、社會改造等問題,認真給予解答,有的問題並在《覺悟》上進行討論、評述。邵力子在向青年進行新文化的宣傳中成為青年的良師益友,同時對青年在黑暗的社會制度下受到的摧殘以及他們內心的苦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認為,青年的出路在於社會的改造,要改造社會,青年必須與勞工運動相結合。「社會改革一定要以工廠作戰場,如果要想社會革命,必須鑽進工廠里去。」到工廠去有兩重使命,一方面是自食其力,另一方面是喚起工人的覺悟,「就是能真實地去和工人做朋友。」
屈武
曾任民革中央主席
屈武
屈武(1898年-1992年),陝西渭南人。1952 年加入民革。屈武青年時是學生領袖,在「五四運動」中被推為陝西學生聯合會會長,代表陝西學生赴北京請願,曾激於愛國義憤血濺總統府;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他是共產黨員,也是國民黨北京市黨部核心成員。1949年,為了和平、為了新中國,他任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顧問赴北平進行談判,參與策劃了新疆和平起義。1949 年後,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新疆迪化市(今烏魯木齊市)市長,政務院副秘書長兼參事室副主任,孫中山研究會名譽顧問,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常委,第五屆中央副主席,第六屆中央副主席、代主席、主席,第七屆中央名譽主席。第一、二、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至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49年,屈武在奉化溪口期間勸說蔣經國:「古人講『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我把這句名言轉贈於你,這是大哥對小弟的忠告。應當說,當年我贈送給你一條毛毯是微不足道的,而這忠告,比起毛毯來,包含的情誼更加深厚。此所謂『君子愛人以德也』。」
屈武在刊登於1986年7月12日《團結報》一版的《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完善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一文中講到:為了實現多黨派長期合作,民主黨派也要加強自身的建設,包括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要積極引進新人,搞好新老合作和交替,使民主黨派後繼有人,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各民主黨派創始人開創的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風雨同舟、共同戰鬥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傳下去。那麼我們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千秋偉業,一定大有希望!
楚圖南
曾任民盟中央主席
楚圖南
楚圖南(1899-1994),雲南文山人。學者、翻譯家、書法家,曾任暨南大學、雲南大學教授、上海法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西南文教委員會主任、對外文化協會會長、民盟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楚圖南十分關心青年、教育、知識分子問題。他鼓勵和支持青年對中國和世界前途的探索,寄希望於青年。93歲時,楚圖南還題書贈予雲大附中同學「讀好書,交好友,行遠路,做大事」。
聞一多
民盟早期領導人
聞一多
聞一多(1899-1946),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文史學者。1944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民盟雲南省支部執行委員,1945年,在中國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民盟中央執行委員,後又擔任雲南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一二·一慘案發生後,他自覺地按照黨和民盟組織的要求行事,堅定地和愛國學生站在一道,抗議反動派的血腥罪行。1946年在白色恐怖下,聞一多遭到國民黨特務殺害。
1933年,聞先生寫給當年畢業生的贈言是:「一個真正的兵,要離開營盤,守壕衝鋒,把死人踩在腳下,自己容許也掛了彩,這人才漸漸像一個兵了。」打了敗仗,帶著遍體的鱗傷回來,剩下了一絲氣息,甚至是連最後的這一點也沒有。「一個兵最大的出息,最光明的前途,是敗,敗得精光。」「朋友們,現在我將送你們這支生力軍去應戰。去了!我祝福你們—敗!恭維的話、吉利的話,是臭紳士的虛偽,我們拋棄,想你們也厭惡。」這些話,是對青年發自內心的生命吶喊和號召。讀來鏗鏘有力,震耳欲聾!
谷超豪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谷超豪
谷超豪(1926年-2012年),浙江溫州人。著名數學家、教育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數學科學學院教授。中國民主同盟優秀盟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谷超豪師從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致力於數學研究事業,在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及數學物理等數學領域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自1948年浙大留校任教,1953年轉至復旦大學,1988年至1993年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2000年起兼任溫州大學校長,谷超豪在數學教學的第一線工作60餘年,辛勤耕耘,甘為人梯,不計較個人名利,毫無保留地把學識傳授給年輕人。他始終把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方向和優秀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他曾說,「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就會失去努力的方向」,「個人的奮鬥只有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要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感。」
谷超豪對弟子們嚴格,卻又溫暖;關心,但不縱容。他希望青年學子做到「三心」和「二愛」,所謂「三心」就是事業心、責任心、進取心,所謂「二愛」就是愛惜時間、愛惜身體。
黃炎培
民盟、民建的創始人和領導者
黃炎培
黃炎培(1878年-1965年),1941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並於同年3月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45年發起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民建中央主任委員,中華職教社理事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職業教育,將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長,以從事於社會生產事業,藉獲適當之生活;同時更注意於共同之大目標,即養成青年自求知識之能力、鞏固之意志、優美之感情,不惟以之應用於職業,且能進而協助社會、國家,為其健全優良之分子也。
孫起孟
曾任民建中央主席
孫起孟
孫起孟(1911年-2010年),安徽省休寧縣人。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中華職業教育社名譽理事長,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45年發起組織民建,民建第一、二、三屆中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四、五、六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第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
孫起孟教育學生在課外多讀書報雜誌。他的學生在寫給孫起孟的信中說:"每當我們回憶征途,您五十多年前的教誨,仍然縈迴在我們的腦際,是您把我們從死讀書、讀死書的圈子引向救國救民、追求革命真理的光明道路。"
馬敘倫
中國民主促進會的主要創始人和首任中央主席
馬敘倫
馬敘倫(1885年—1970年),中國民主促進會的主要創始人和首任中央主席,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新中國第一任教育部部長和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部長。
他特別關心青年學生的成長。他指出年輕時要把做人的根基打堅實,「要為做人而做人,要為自己而做人」,也就是要了解人是物質構造的一種生命,又要知道應怎樣完成這個生命。他說:「我們該絕對了解我和社會、世界是分不開的,我們的生命是世界整個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要完成我們的生命,必須同時完成世界的生命。」又說:「不過這個我,不要太看成幾十年乃至百年的一個階段的東西。實際上他不過是完成整個生命的奮鬥過程里的一個工具,而這個奮鬥是延續的,我不過是實踐了我所曉得的真理。」
他還引用了宋朝理學家張載在《西銘》一文中的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認為這四句話給現代青年指示一個做人方針的價值。第一句即在物質的宇宙里找出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世界整個的生命;第二句,即要為人類創立一個好的環境;第三句,是要毫無私意;第四句,就是萬世太平。第二句是四句中的骨幹,世界問題的本身就是這一點。第四句是「為生民立命」的目的。
他告誡青年說,只靠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知道了理論不去實踐,等於沒有知道,其實真正知道了,自然會實踐的。不過知道了而沒有實踐,知道的也只是書本上的。只有經過實踐,不但儲存在腦里,而且要充實到全身,才算得到真知。
葉聖陶
曾任民進中央主席
葉聖陶
葉聖陶(1894年-1988年),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1962年,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1979年當選為第六屆民進中央副主席,1984年任民進中央代主席,同年12月當選主席。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葉聖陶說:「文當然是要做的,但是要緊的在乎做人。」 這句話提出的不僅是要提升文學的教育水平,更強調了教導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對於教育者而言,在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的同時,更應該重視他們人格的養成和培養。作為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品格的修養,努力成為符合時代要求有遠大理想抱負的有為青年。
葉聖陶說:「在現代中國做一個人,決不可放棄豐富自己,充實自己的每一個機會。」 這句話是葉聖陶先生在五四運動中對廣大青年學生的呼籲。葉聖陶先生作為當時傑出的教育家,深刻的認識到了當時的中國需要的是怎樣的人,更期望著能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新青年」。
冰心
曾任民進中央名譽主席
冰心
冰心(1900年-1999年),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八、九屆委員,民進中央名譽主席。
冰心《繁星》、《春水》中的詩歌大多小巧玲瓏,構思新穎奇特,充滿詩情畫意,語言明麗清新,富含生活哲理。詩集中,以青年為話題的詩共有8首,《繁星》3首,《春水》5首。
《繁星》之16
青年人呵!
為著未來的回憶,
小心著意的描你現在圖畫。
《繁星》之98
青年人!
相信自己罷!
只有你自己是真實的,
也只有你能創造自己。
《繁星》之110
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來,
就知道你的煩悶,
是溫柔的。
《春水》之3
青年人!
你不能像風般飛揚,
便應當像山般靜止,
浮雲似的
無力的生涯,
只做了詩人的資料呵!
《春水》之34
青年人!
從白茫茫的地上
找出同情來罷。
《春水》之87
青年人!
只是回顧麼?
這世界是不住的前進呵。
《春水》之131
青年人!
覺悟後的悲哀
只深深的將自己葬了
原也是微小的人類呵!
《春水》之174
青年人!
珍重的描寫罷,
時間正翻著書頁,
請你著筆!
盧嘉錫
曾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名譽主席
盧嘉錫
盧嘉錫(1915年-2001年),台灣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縣。我國著名的結構化學專家,他創建了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在他的領導下,該所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及有關原子簇的合成和結構化學領域的研究水平處於世界前列。1981年,盧嘉錫任中科院院長,領導全院進行改革活動,為推進中國科學事業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曾任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七、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名譽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歐美同學會會長等職。
要提倡獨立思考。老話說,「打破沙鍋問到底」,這是形容人的求知慾旺盛,如果把它理解為不要獨立思考,什麼都從頭問到底,那就錯了。
扶貧先扶志,興邊先育才。
化學家的「元素組成」應當是C3H3 。即:Clear Head(清醒的頭腦)+ Clever Hands(靈巧的雙手)+Clean Habits(潔靜的習慣)。
許德珩
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許德珩
許德珩(1890年—1990年),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早年參加毛澤東發起組織的新民學會,青年時代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畢業於里昂大學,後入巴黎大學,師從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學。1927年回國,曾任武漢第四中山大學教授、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代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水產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
許德珩以他的言行影響了幾代青年的成長。1948年夏,北京大學在民主廣場舉行畢業生典禮大會。胡適校長發表講話,他勸大家要多研究點問題、少談些主義,要自我奮鬥,爭取做人上人。許德珩對同學們說:「你們走入社會後首先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間去,多為人民辦實事,做好事。切不可做什麼人上人,而應該立志做人中人。」一部分學生在許德珩的影響下,先後參加了革命隊伍。三十多年後,師生們相聚,共同回憶起這段往事,學生請老師為他們題字,許德珩寫道「希望做社會主義的中堅分子,人民的勤務兵。」
1948年,許德珩在北京大學學生刊物上發表文章,紀念五四運動。他在文章中說:今日的中國青年,當然要並且已經跨越五四前進一步。我們不要追趕時代,為時代遺棄,而要把握時代,創造時代。是這樣,今日紀念五四,才成為有意義的。
1979年4月,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前夕,許德珩為北京大學學生題寫了「身無分文,心憂天下,面壁十年,志在救民。以此自勵、奮鬥終身」幾個字。這是他對學生的囑望,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鄧稼先
九三學社社員
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1986年),安徽懷寧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他是我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在技術上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從1958年至1986年,28年間,我國共進行了32次核試驗,其中有15次是鄧稼先親自指揮的。由於他的傑出貢獻,曾獲得1982年的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7年和1989年的兩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應當學習並領悟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可珍重,如果遇見一個美的心靈,縱然他在形體上不甚美觀,也就應對他起愛慕,憑他來孕育最適宜於使青年人得益的道理。
作者 _ 《團結報》見習記者 趙亮
本期編輯 _ 何佳伶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