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擔任的黜置使和行軍大總管有何區別?大總管能掌握多少兵馬

2019-05-26     歷史de縫隙

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先後擔任了隴右道、山南道和江南道的黜置使和河北道行軍大總管。那麼,這些職務的責任是什麼?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神探狄仁傑》劇照

一、大唐十道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的情節。在《使團驚魂》案中,狄仁傑被加封黜置使,在《漕渠魅影》案中,狄仁傑也被加封為黜置使。這兩個案件中,武則天給狄仁傑的聖旨中都要求狄仁傑「查察吏治」並賦予他「便宜行事」的權利。因此,我們可以先得出一個結論:黜置使是檢查官吏作為的一個職務。

《神探狄仁傑》劇照

漢代全國劃分為13個州,每個州設置刺史。原本刺史只是監察官吏的職務,隨著漢代中央政權的腐朽,刺史逐漸成為州的軍政首腦。《三國演義》中荊州刺史劉表、益州刺史劉璋無不是割據一方的諸侯。

在元代以前中國是沒有省級行政單位的。唐太宗時期,中央政府將全國劃分為10道,史稱「大唐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相當於漢代的十三州。這個時候的道並不是省級行政單位,它沒有行政和軍事自主權,它只是一個監察區域,和漢代設置州是一樣的。

唐太宗

二、黜陟(zhi)使非黜置使

其實唐朝和武周的歷史上並沒有黜置使這麼一個職位,這個職位真正的名稱是黜陟(zhi)使。黜是降級、陟是升官的意思。可能是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的編劇將官職名稱搞錯了才出現了這麼一個瑕疵。隋唐時期,州取代了郡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為了考核地方官吏的作為、官聲,中央政府派出欽差到各州縣查訪,這就是黜陟使。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大臣到全國各地巡查,考察官吏,進行獎懲,並了解各地情況。因此黜陟使是權力很大的欽差,狄仁傑以黜陟使的名義去地方查訪民生、懲罰貪官、獎掖良善就名正言順了。

《神探狄仁傑》劇照

同時也要注意,黜陟使並非常設的官職,都是中央臨時委派的。因為黜陟使負責管理監察區域全部官員的變動和升遷,權力非常大,為了避免這些人尾大不掉,唐代早期所有的黜陟使都是臨時從中央派遣的,而且工作時間有嚴格的限制。同時,黜陟使只有監察權利,沒有軍權,不能調動軍隊。所以狄仁傑如同救火隊員一樣先後任職多地的黜陟使,但都不能長期擔任。

三、行軍大總管

在《神探狄仁傑2》中王孝傑兵敗東硤石谷,武則天大怒,起用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征。那麼這個行軍大總管又是個什麼職務?它能統轄多少兵馬?

《神探狄仁傑》劇照

河北道監察的範圍包括今天的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面積挺大的。河北道行軍大總管和黜陟使一樣都是臨時委派的職位,主要責任就是管理調動河北道全部的兵馬。河北道主要防備契丹,歷史上河北道駐紮的兵力高峰時期大約有10萬左右。

如果把黜陟使理解為中央監察委派出的巡查小組,那行軍大總管相當於臨時戰區司令員。黜陟使負責管理全道的官員監察和任免,而行軍大總管負責全道的軍隊。兩個官職文武有別,而且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出現黜陟使兼任行軍大總管的情況,因為這容易出現專權的情況。

《神探狄仁傑》劇照

不過,這樣做的弊端也很明顯。古代通信手段匱乏,通信效率低下,邊關戰事一起,等朝廷反應過來再臨時委派一個行軍大總管走馬上任這得耽誤多少事。同時臨時委派的行軍大總管不一定了解當地的情況,一旦戰局崩壞,朝廷就要花費很多人力物力前去彌補。因此,玄宗後期開始設置節度使,最開始節度使類似於行軍大總管,不過是長期負責邊境防禦,不再是臨時性的。為了方便節度使管理,朝廷先後把人事任免權、財政度支權和賦稅徵收權都下放給了節度使。這樣一來,節度使逐漸成為了漢代的州刺史,割據地方。安史之亂就是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打爛了整個盛唐。

盛唐風韻

----------------------------------------------------------------------------

好了,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如果您也喜歡《神探狄仁傑》,歡迎您點個贊關注一下小編,小編會不定期更新《神探狄仁傑》的評論文章。圖片源於網絡。

向您推薦【李元芳的千牛衛大將軍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千牛衛下轄多少兵馬?】一文,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即可閱讀。

血靈鎮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Ld1u2wBJleJMoPMiH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