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3D列印教育成為學校必修課

2020-07-13     OKidea好智力

原標題:教育部:3D列印教育成為學校必修課

3D列印,又稱為「增材製造」,屬於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是一種以數字模型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使用3D列印設備將材料進行逐層添加從而製造出三維物體的新型製造技術。它是信息網絡技術與先進材料技術、數字製造技術的密切結合。

跟傳統鑄造技術相比,3D列印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不需要模具即可實現各種形狀產品的製造。因此3D列印技術特別適合應用於利用模具鑄造困難、形狀複雜、個性化強的產品。此外,傳統製造技術中,產品模具需要多次調試,研發成本較高。而3D列印技術可以大大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

3D列印技術已作為製造限量設計原型的技術而被使用超過30年了。如今,隨著3D印表機價格的下降以及大量開源工具和付費模型的出現,3D列印技術獲得了驚人的發展,龐大的「創客」群體更是無時不刻的在突破這項技術的極限。

甚至有人預測,在2040年,新一代的3D印表機將可以融合多種材料,電子元件,電池以及其他原件,人們將會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工具,電子產品,備用零件,醫療設備等各種產品,並按照自己個人需求來實現真正的「私人訂製」,3D列印技術將徹底改變世界。

專業設置是職業院校連接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的橋樑,近期,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教育部組織開展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修訂工作,確定增補46個新專業,將增材製造技術(3D列印)應用列入其中。據介紹,此次新增的46個新專業也與今年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13個新職業進行匹配。

參與本次修訂工作的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學室副主任劉義國介紹,此次新增專業主要針對兩種需求:一是反映行業新業態發展、產業鏈延伸交叉與技術進步需求,如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增材製造技術應用、新能源汽車裝調與檢修、移動應用技術與服務、網絡信息安全、物聯網技術應用、無人機操控與維護、機場場務技術與管理、茶藝與茶營銷、康養休閒旅遊服務、智能養老服務等專業;二是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要求,職業崗位更新拓展需求,原有專業衍生出新專業,如光伏工程技術與應用、電梯安裝與維修保養、冷鏈物流服務與管理、快遞運營管理、跨境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國際貨運代理等。

從一系列教育部政策的導向,可以看出教育部對發展機器人、編程教育、3D列印技術的決心!

2018年1月5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的有關情況》提出,要將三維設計、開源硬體、人工智慧正式劃入新課標,成為高中學習的必修課。

2018年3月12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2018年工作要點》,表明積極探索新理念新方式,持續關注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等對中小學教育、課程發展的影響,開展移動學習、虛擬現實、3D列印等技術在教育中的實踐應用研究。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完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充實適應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發展需要的人工智慧和編程課程內容。推動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並將信息技術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HHWWnMBiuFnsJQVIK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