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明星宋丹丹所著的《幸福深處》一書一經上市,即以其幽默樸實的文字、對婚姻和家庭的深刻感悟而一直暢銷,而其中宋丹丹與兒子巴圖的真情故事更是讓人動容,並且字裡行間也不乏一個明星媽媽對孩子的教育之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宋丹丹作為一個明星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離異了,別說他不好
宋丹丹離異後,從來不會在孩子面前講他父親半點「不好」。因為她覺得不能讓他在心裡困惑父親的為人。如果說從前父親在他心目中是榜樣、是權威、是偶像,那麼就要讓他一直相信這一點。
點評:有這樣一句話:當你向離異對方「射箭」的時候,這些「箭」要首先射穿孩子的身體才會達到離異對方的那邊。
離異父母最愚蠢的做法就是要把孩子據為己有,讓他跟自己一起恨另一個人。「爸爸會給你找後娘」「你媽媽不要你了」這些話會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了自卑的陰影,也對人生產生深深的失望,還會讓孩子長大後充滿仇恨情緒、自我和不信任他人。
而宋丹丹在離婚後不僅沒有對孩子說一句前夫的壞話,還把兒子和前夫的合影擺在家中顯眼的地方。因為她知道孩子的愛不是一盆水,倒給了爸爸,媽媽便沒有了。它更像一口井,如果你教會他如何去愛,在他漫長一生中是受用不盡的。一個心裡被灌輸了「恨」的孩子,屬於他的那口井就乾涸了,他不愛父親,同樣不會愛母親,他很自私,只愛自己。
孩子耍賴不要火上澆油
巴圖3歲的時候,和媽媽一起去購物。想要一本精裝連環畫。因為那本書太貴,宋丹丹拒絕了,不想讓他感覺想要什麼都唾手可得。結果孩子大哭起來,然後坐在地上。宋丹丹的辦法是扭頭就走,結果孩子的哭聲逐漸小了下來。大約走出有50米了,孩子跟了過來。之後,宋丹丹和兒子進行了一次嚴肅的對話。告訴他大人掙錢不容易,不能想要什麼就一定得到,得不到就大哭,這樣是不懂事的孩子,也讓媽媽為他很傷自尊。
點評:一位韓國朋友這樣說,她的兒子在商場裡為了要一個玩具而躺地耍賴,她的辦法不是呵斥,那樣會火上澆油,也不是走開,那樣怕孩子有危險,她只是靜靜地站在一旁,結果兒子哭累了後,自己爬起來對媽媽說,我們回家吧。除了斷然拒絕,比較好的對策還有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重新對某個東西有所期待。
批評孩子要背著人
巴圖很怕媽媽,儘管宋丹丹對他說過的最嚴厲的話只是:「媽媽非常不高興。」她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許源於她的這種做法:背著人批評孩子。每當她發現孩子在公共場合表現得不太好,她會趴在孩子的耳邊輕輕說:「巴圖,你這樣不好。」他立刻會改變做法。
點評:有孩子的父母多數會有這樣的經歷,當你當著客人的面說「寶寶太調皮」時,他會變本加厲的調皮,當你說「我家寶寶不好好吃飯」時,她可能會馬上把嘴裡的飯吐出來。可見,孩子的行為往往會受暗示的影響,而家長的語言就是一種暗示。
在大庭廣眾之下曆數孩子的種種劣跡,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很容易就會轉變成自卑和自棄。
物質刺激要恰當
巴圖就要上幼兒園了,宋丹丹在帶他去買衣服時,孩子手裡拿著一隻毛茸茸的玩具小狗懇求她。但是宋丹丹告訴他,如果下個禮拜你在幼兒園表現好,媽媽帶你來買。結果孩子在那個星期表現很好,然後他得到了那隻狗。
點評:一般來說,物質獎勵對孩子能起到積極的鼓舞作用,能更加強化孩子的良好品行。但是,一定不能濫用物質獎勵,除非是比較突出的優點;或是對孩子來說不易做到的事;或是孩子作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難得到的成績和較大的進步。否則,常搞物質刺激,不但讓孩子感到輕易可得,還會讓孩子產生不良的動機,為了得到吃的、玩的、用的才去努力。這樣可就弄巧成拙了。
不能缺少的善良教育
巴圖很小的時候,一次用手捏死了好幾個蝸牛。宋丹丹就說:「它們可能正要去找媽媽,它們的媽媽可能去給它們找吃的去了。但是你把它們都弄死了,它們的媽媽回來找不到它們,會多難過呀!」而孩子聽了這話後,眼圈都紅了。
點評:在德國,愛護小動物是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父母就為孩子喂養了小狗、小兔、小金魚等動物,讓孩子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重則可能受到懲罰,甚至送去作心理治療,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心理學認為,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如果一向溫和的孩子出現虐待動物的現象,父母就要警惕孩子可能被冷落,或者承受了過大的壓力。
多種方式與孩子交流
巴圖6歲生日,宋丹丹送了他一份別致的禮物,一封信:每年生日媽媽都會給你寫信,告訴你媽媽多麼愛你。你很快就要上學了,媽媽相信你能成為一個好學生,因為你是那麼聽話、聰明和懂事。媽媽從來沒有奢望過能有一個像你這麼可愛的孩子。祝你生日快樂!
點評: 一句「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歌詞恰如其分地點出了中國人在表達情感方面的軟肋。過於含蓄,哪怕是對「孩子」。學學宋丹丹,給孩子寫封信吧,把你對他的愛和期望都寫在紙上,薄薄的一張紙就能把慢慢長大慢慢遠離的孩子拉近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