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畫壇上,陳洪綬是一個怪傑。他的作品荒誕而深情,魯迅先生對之極為推崇,認為「老蓮的畫,一代絕作」。他性格怪僻,畫亦怪異,無論人物、花鳥、山水,皆能突破前人成規,自創獨特面目,尤其是人物畫,更是大放異彩,深刻地影響著後世。
陳洪綬一生以畫見長,尤工人物畫。其人物畫成就,人謂「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陳洪綬去世後,其畫藝畫技為後學所師承,堪稱一代宗師。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漢族,浙江紹興府諸暨縣(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
據說陳洪綬是「生平好婦人,非婦女在從不飲;夕寢,非婦人不得寐。」更誇張是,好色還成為了他藝術的催生劑,只要歌妓向他求畫,他總是爽快應允。時人曾傳,「人慾得其畫者,爭向妓家求之。」 意思是說想要收藏或收購陳洪綬的作品,那就到他經常出入的妓院去找找吧!
二十三歲那年,在美麗的西子湖畔,貌美如花的名妓董飛仙騎著嬌艷的桃花馬,帶著親手剪制的質量上乘的生綃,找到了陳洪綬,乞求為她畫一幅蓮花。陳洪綬欣然答應。後來竟然還夢到了這個令人銷魂的美人,於是他寫了一首《夢故妓董香綃》:
長安夢見董香綃,依舊桃花馬上嬌。
醉後彩雲千萬里,應隨月到定香橋。
定香橋在蘇堤之映波橋與鎖瀾橋間,西接花港觀魚,至今尚存。從詩題和詩中的語氣推測,似乎當初董飛仙在乞畫之後,兩人之間還曾發生了旖旎的情事。
四十二歲時,陳洪綬與好友張岱在杭州斷橋邊飲酒賞月,結果又惹來一段風流韻事。其中的細節在張岱的《陶庵夢憶》中有記載:
岸上有女郎命童子致意云:「相公船肯載我女郎至一橋否?」余許之,女郎欣然下,輕紈淡弱,婉瘞可人。章侯被酒挑之曰:「女郎俠如張一妹,能同虯髯客飲否?」女郎欣然就飲。移舟至一橋,漏二下矣,竟傾家釀而去。問其住處,笑而不答。章侯欲躡之,見其過岳王墳,不能追也。
酒後失態,跟蹤女郎。這情景,活脫脫像現在的男生追女生,但放在古代,且已年過四十,陳洪綬的膽子也確實夠大的了。
據清人毛奇齡在《陳老蓮別傳》里記載,1646年夏天,四十七歲的陳洪綬在浙東被清軍所擄,「急令畫,不畫。刃迫之,不畫。以酒與婦人誘之,畫。」
這裡講的是清軍攻占南京時,大將軍固山額真從城中抓獲陳洪綬,大喜過望,當即指使陳洪綬作畫,陳不畫,拿刀威脅,也不畫;最後用酒和美女引誘才得以如願。酒和女人,在陳洪綬看來並不傷他的自尊和人格。
雖然陳洪綬喜好女色,但他對前後兩妻一妾始終抱有真摯的感情。
陳洪綬十七歲娶來氏為妻。來氏是大家閨秀,性格溫柔賢淑,還接受過文化教育,能夠吟詠詩詞,而且她沒有嬌小姐的習性,頗懂得勤儉持家,所以兩人婚後相處和諧,感情一直很好。還生有一女,取名道蘊。陳洪綬二十六歲,來氏病逝,陳洪綬悲悽欲絕。
來氏病逝六年後,他還念念不忘來氏的忌辰,寫了兩首《懷亡室》詩,來抒發對亡妻的思念之情:
(一)
誰求暗海潛英石,琢個春容續斷弦,
明知方士今難得,如此痴情已六年。
(二)
衰蘭摧蕙護昭陵,一望驅車便遠行,
遙憶忌辰誰上食,蒼頭小婢奠葵羹。
二十七歲時,經人介紹,陳洪綬娶杭州衛指揮同知韓君之發為續弦。韓氏亦工詩,兩人婚後感情很好,在陳洪綬北上京城期間,兩人詩書往來,抒發相互懷念與慰藉的深情,這些都有詩為證。韓氏婚後,先後生了六子二女。
四十六歲,陳洪綬在揚州逗留期間,娶了胡凈鬘(mán)為侍妾,胡凈鬘也工詩畫,擅花鳥蟲草,筆致工麗,後兩人同回故鄉,曾合作花卉冊頁傳世,凈鬘還指導陳洪綬長女陳道蘊學畫,「講究六法」。
陳洪綬雖然好色,卻風骨秀聳,每一次感情的迸發都伴隨著藝術的轉變與升華,由「神」入「化」,並在「化」境中不斷提煉,成為中國繪畫史上引人矚目的一代大師。
陳洪綬所畫的人物,體格高大,造型怪誕,令人捧腹。畫中衣紋細緻、清晰、流暢,勾勒有力度,畫仕女則裝束古雅,眉目端凝,古拙中透出嫵媚。人稱三百年沒有他這樣格調的筆墨,故明清之際,摹仿陳洪綬的畫家多達數千人,其作品和技法遠播朝鮮和日本。
他還喜歡搞怪,就算是畫男子,也要在頭上或手上等部位添幾朵花,就連水滸中的插畫也不例外。他的畫就如他的人,一樣的怪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或許這是他在歷經世事、飽經風霜後,還仍然保留著的難能可貴的赤子之心。
綜觀陳洪綬在人物畫上的成就,壯年時已由「神」入「化」,晚年則更爐火純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誕、變形,線條清圓細勁中又見疏曠散逸,在「化」境中不斷提煉。
直到近代,陳洪綬的作品還受到魯迅的極力推崇。魯迅早在壯年就著手於陳洪綬作品的搜集,晚年還預備把他的版畫介紹出來。這一切,都說明了陳洪綬是中國藝術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偉大畫家。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Btjtm4BMH2_cNUgY8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