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樓市的「國家戰略」將進入第4階段

2019-12-20     藍白觀樓市

轉眼又到年底,今年樓市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半年,處處火熱。

蘇州、南京在搶房,無錫、杭州跟漲,鄭州、瀋陽、重慶四處湧現地王,連沉寂已久的京滬,都出現了難得的成交熱潮。

「小陽春」行情下,房貸利率4連降,熱點城市限價盤「萬人搖」是常事,房企融資規模重回千億,地王又開始大量「批發」。

下半年,遍地冰封。

6月份,住建部挨個約談房價過熱城市,7月份,銀保監會收緊房地產信託資金,10月份,央行推出LPR新機制,貨幣難以再輕易流入房地產。

統計局發布的70城房價指數顯示,10月份,二手房降價的城市增加到了35個。時隔55個月來,70城市中再次出現二手房價下跌過半的情形。

到了11月份,時隔56個月,再次出現連續2個月超過30城房價下調的現象。

本以為今年樓市就此會宣告結束,到了12月份,寬鬆的信號又一個接一個。

前有成都、南京、佛山放鬆購房門檻,後有深圳取消「豪宅稅」和公寓「只租不售」,隨後廣州南沙區、黃埔區相繼出現鬆動。

沒辦法,樓市太重要了,重要到我們所有人都難以承受它持續走弱的風險。短短几個月的功夫,各個城市的那點小心思又按捺不住了。

這些城市的「底氣」從何而來?前幾個月,調控持續加碼的「用意」又是什麼?為什麼今年的房地產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狀態?

答案就是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因城施策。

這幾個字雖然簡單,卻代表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精髓,話能分兩頭說,事可以兩頭做。房價過熱的城市堅決壓下去,庫存壓力大的城市,要想方設法的穩住房價。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上有「瓶頸」,下有「托底」。

中指研究院最近發了個報告,梳理了「因城施策」的時間軸。

第1階段,是在2015年。

當時房地產還沒有從2014年的冷清氣氛中醒過來,在2015年3月份的報告中,首次提及了「穩定住房消費,因地施策」的字樣。

重點是「穩定住房消費」這幾個字,那個時候房價增速轉負,庫存積壓,土地流拍,開發商的日子很不好過。

沒人買房,就意味著上下游的基建、原材料、施工、家具、家電、裝修裝飾都會受到拖累。

因此,在第一個階段,從2015年3月到9月,央行累計降息3次,降低了75bp,全面降准2次,下調150bp。

在2015年買房,利率打折是常事,首付分期、零首付也屢見不鮮,我還記得很多小城市當時齊刷刷的發布買房補貼政策,只要農民進城買房,一平米補個幾百塊很正常。

一句話:這個時候的樓市,仿佛在求著購房者進場。

第2階段,是2016-2017年。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去庫存」。

在2016-2017年,一二線熱點城市不約而同收緊了政策,而三線以下城市,之前積壓了大量賣不出去的房子,怎麼能順利消化掉,就成了樓市的重中之重。

棚改,適逢其時。

原本空無一人的售樓部,擠滿了城鄉結合部的拆遷土豪,再多的房子,再高的房價,在強大的購買力面前,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一線城市限貸沒資格,就去二線城市,高鐵、地鐵、輕軌、國家中心城市,隨便拿出來一個概念,都能變成房價上漲理由。

二線城市炒高了,就去三四線找「窪地」。

這個時期,對大部分中小城市來說,房價上漲不需要理由,如果有,那就是價格太低了,僅此而已。

第3階段,是2018-2019年。

從去年至今,「因城施策」被賦予了更多意義:把房價壓住,哪怕用一切辦法也要做到。

從房價來看,2018年只有2-5月份房價出現反彈,2019年也是一樣,漲幅的持續時間、幅度越來越少。

調控次數連續兩年創出歷史新高,各個城市仿佛用政策發布的頻率、密度來宣告一種態度。

但是,所謂「過猶不及」,很少有城市能承受房地產長期下行。

最近看到一份數據:今年7月到10月,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均價連續四個月出現下滑。這是2018年以來,北京二手房價經歷的最長下滑周期。

從2017年至今,京滬的人口凈流出已經持續數年了。

但是,房價跌的再凶,人口流出再多,龍頭大都市是無所謂的,因為北京只有一個,上海也只有一個,無法複製。

這也是最近各地打小算盤的原因,說「扛不住」了有點誇張,但這些年來早已「食髓知味」,試探一下總可以吧?

這個樓市的「國家戰略」,即將在明年進入第4階段。

2015年的第1階段,是為了穩住房價不下跌。

2016-2017,「因城施策」開始進入「大城市收緊,小城市寬鬆」的分化。

2018-2019,是各城市做出「強壓房價」的姿態,同時又有點心裏面的「小九九」,不敢明說。

第4階段,又會如何演繹?我覺得,有兩種可能。

第一,明年1-3月份,是密集的政策發布期,以寬鬆為主。

參考2018年底的菏澤,以及2019年中的開封。

敢吃第一個螃蟹的城市,毫無疑問需要莫大的勇氣,去年菏澤第一個放開限售,市場目光迅速聚焦。

只不過,今年開封的運氣不太好,取消限售後又撤銷,好比前幾天的張家港,也是一樣的路數。

為啥今年這些城市猶豫不決?因為沒有看到「前方開路」的城市。

但是,現在不用擔心當「出頭鳥」了,最近一大堆以「搶人」名義放鬆的城市,未來3個月,正是政策發布的絕佳時間,不用怕被市場盯上。

第二,類似2015年初的情景,「托市」比「壓市」更重要。

現在很多城市的問題,不是要把房價壓下去,而是要把市場「托住」,這也當然也是「因城施策」。

2015年為啥反覆的降息降准?為什麼放開限購?

市場需要喘一口氣,不能下行過快,眼瞅著不少小城市房子越來越難賣,土地拍不出好價格,大家都急得抓耳撓腮的。

現在也是一樣,先用微弱的放鬆政策,緩和部分樓市下行的慣性,哪怕過幾個月市場又變得不景氣,至少不會硬著陸。

穩中有降是可以的,穩中微漲當然也行,唯獨不能接受的,是「連續漲」和「持續跌」。

在這樣的環境下,房價好比「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每個城市都會表現出謹小慎微的態度。

期待再來一波動輒20%以上的漲幅,不可能。希望一波跌到位,把投機客的首付給跌沒了,也不現實。

一句話:明年的房子,沒有差價了。

更重要的是,2020年開始,租賃房、老舊小區改造將會更大力度的推進,為樓市注入新的動力。

這從側面也印證了馬雲、李嘉誠的觀點成真。

早在5年前,馬雲給阿里巴巴員工的一封內部信《未來的年輕人,要學會租房子》中,曾建議道,「十年以前我喜歡阿里巴巴所有的年輕人,最早的鐵軍沒有多少人。我說買房子去,趕緊買房子」。 「但是,現在我鼓勵大家不要買房子,要學會租房」。

2014年的時候,馬雲就開始建議大家租房住,彼時的預言,現在已經成為了現實。

今年8月份,集體土地入市獲通過,掃清了法律障礙,這些土地不具備商品房屬性,集體產權不會改變,以後會大規模的應用於保障房和租賃房。

9月份,9個省市出台住房租賃新規,或補貼,或規範房源,措施多樣。

2020年,會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擴大租賃房的隊伍中,租房生活,將不再是「紙上談兵」。

李嘉誠也曾表達過兩個觀點:第一,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第二,房子的核心是地段。

現在的市場,恰恰就印證了這兩點,比如那些連年房價高漲的三四線城市,已經到了「最後一個銅板」的時間,尤其是那些遠郊的新城區、城鄉結合部,遠離核心城區的學區、醫院、商業配套,這些房子,將成為2020年需要重點迴避的類型。

今年以來,央媒《經濟日報》先後2次發文,釋放出了同1個信號。

《經濟日報》在11月初的表態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政策定位,越是存在下行壓力的時候,越應該保持定力。當然,房地產市場的平穩,不僅是不大漲,過快的下降也不是平穩。各地必要時進行政策微調,避免大起大落。」

在12月15日的表述是:發展保障性和租賃住房,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是房地產的重點和方向,也是「房住不炒」和防止樓市「大起大落」的題中之義。

兩番話,其實就1個意思:底線劃出來,每個城市,你們自己看著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8mHJ28BMH2_cNUggBz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