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天生擁有的父母技能,絕大部分男人是在與孩子相處的生活中熬出了經驗,也正印證了馬克思老人家的偉大理論:「實踐出真知!」
但是,男人有沒有責任心這事多半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意外的是,有時候孩子也會反作用於父親。比如《親密旅行》里的小男孩男男。電影一開始就講述了:「他帶著小狗,千里迢迢的從北京跑到舟山,就是為了讓小狗見證自己兒子的出生。」男男說:「父親應該出現在孩子出生時」,這個不經意的道德觀一下子戳中了油膩中年沈童的神經。
就是一萬個賢良淑德也拯救不了渣男沈童,但一個孩子就輕鬆KO!這個緣起沈童戀愛經歷,女友懷孕了,他覺得沒有能力擔負起責任,叫人家打胎,結果兩個人分手了!失去了女友的沈童迷茫了,他分不清怎樣做對,在對得起和對不起之間,他整不明白,他心裡難受,折磨自己,自暴自棄,乾脆過起了渣男的生活。他偶爾掙掙錢,但大部分熱情都給了泡妞事業。往往一個認識不到半天的女孩,他就想著買保險套。他的邏輯辭典里:「我就這樣了,愛咋的咋的」,這樣的邏輯簡直是萬能護身符。一直到遇見了男男,他的自覺意識才被喚醒。
其實這種現象屢見不鮮,愛的時候死去活來,一旦經濟困難就瞬間現形。近日頭條新聞有個帖子《小伙拿不出15萬彩禮女友被迫打胎》引發了2000多條討論,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支持女方家裡的理論,有網友說:「現在生個孩子不止6萬,6萬還得借結什麼婚,吃了上頓沒下頓」、還有網友說:「原來以為肚子搞大就到手了,結果不是那麼回事?」如果這樣的話題放在十年前,可能大部分人都會罵女方現實,而當下的判斷標準卻更傾向於現實可行性。所以結合現實因素,如何界定《親密旅行》沈童讓女朋友打胎的對錯又顯得為時過早!
再回到正題聊電影。但凡沈童有一點的逃避想法,男男仿佛能洞悉他的一切心思。在小賣部門口丟失了狗狗的沈童,雖然也自責自己的大意,但他分秒都想放棄尋找狗狗啊!男男簡直是上兩拔千金,他把沈童的出路堵的死死的,用父親責任心這種理論套用在找回狗狗的意義上,沈童馬上就感受到了狗的重要性。經過這趟旅行,男男矯正了了沈童慣於逃避責任的習慣。沈童發現自己原來也可以的!這種過程是令人感到愉悅的,有幸福感令人成長,不光是沈童有這樣的領悟,看過電影的觀眾也會有此感受。
當然,電影里有一個大伏筆就是:男男到底是不是沈童和趙靖的孩子?人一旦產生了慾望,就會聯想出很多風牛馬不及的線索。比如:他們都對某一個東西過敏,他書包上的鑰匙鏈和他前女友趙靖是同款.......因為長久的缺失,反而會迅速陷入奇蹟的幻想。我身邊也遇到過這樣的人,婚前玩的跟沒有下輩子似的,婚後過的無比虔誠。這也是電影好看的地方!它有足夠的耐心去打磨人心,經得起劇情邏輯的推敲。
《親密旅行》的劇本非常流暢,白展堂沙溢這些用的育兒經歷不是白磋磨的。難得是劇本從框架到每一處環節,都能找到現實的入口,如年輕時的荒唐、中年的苦澀,少年的天真大膽等等。沈童從一臉嫌棄孩子的吊兒郎當到滿面幸福的吃著糊鍋的方便麵,從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養孩子到盼望男男是他的親生子,這一系列的內心變化是隨著二個人的信任慢慢打開。你從一幕幕熟悉的情理之中抓到了這份溫存,它一點一點侵入你的防禦,溫暖你的心。
從嫌棄到信任,從陌生人到視如已出,也不過是個旅行的過程。看沈童和男國逐漸走近的這段路上,觀者往往也會因已度人,同步審視當下,同步審視自己。在內心判斷對錯的過程中,無形中促使你對家人的依戀更濃。沒有人天生擁有父母的技能,孩子從我們身上得到的是一個新的生命和起點,而我們能從他們身上解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自我。《親密旅行》非常適合國慶七天的大長假觀眾,如果只能看一部親子片,必須首推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