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容主要包括:
退保與現金價值的關係
退保的弊端
可以考慮退保的情況
退保的步驟
退保只能退現金價值:
「退保」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就是我們買了保險後,不想要了,想提前終止合同。既然是提前終止合同,也就是沒有按之前的預期履約,必然是要承擔一部分損失的,也就是退保損失。根據退保時間的不同,損失會分為兩種情況:
1. 猶豫期內解除合同,沒什麼損失
其實「猶豫期」就相當於咱們網購中接觸到的「7天無理由退換貨」,如果這段時間內對保險合同不滿意,沒問題,直接申請退保即可,保險公司只會收取你工本費(也就10塊錢)。以下是某保險合同內關於猶豫期的描述:
猶豫期後解除合同,損失很大
假如在過了猶豫期之後,你才反悔或者才想起來去跟保險公司解除合同,這時候損失的可不僅僅是工本費了。
過了猶豫期退保,我們能要回來的不再是交的保費,而是保單的現金價值。現金價值,簡單理解就是這份保單在某個時刻,值多少錢。(購買長期險後,在保單裡面都有現金價值表,一般情況下,現金價值會隨著繳費時間的增長而增加。)
為什麼只能拿回現金價值呢?因為保險公司也要活命啊!要知道保單的首年獲取成本是很高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管理費用、手續和佣金,以及保障成本,這些成本在退保時都需要扣除。
手續費用:無論簽約還是退保,保險公司都需要花費人力物力來負責操作,這些都是成本。
佣金成本:購買保險的第一年保險公司會向代理人支付一定佣金,而我們退保的話,已經支付的佣金是沒辦法收回的。
保障扣除:在購買保險的幾年內,保險公司也給我們提供了保障,因此也需要扣除這部分費用。
這些費用一扣下來,給咱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虧的不要不要的。由於前期需要扣除的費用較多,因此越早退保,現金價值就越低,退保的損失就會越大
退保的弊端弊端
如果盲目退保,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盲目退保導致的損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能拿回的現金價值很少
前面已經提到,如果是在猶豫期後退保,扣除了公司的成本之後,損失是非常大的。為了更直觀地看到每年能退回的現金價值,特地給大家找了一份保單利益測算表:
年齡增長會導致保費增加
一般情況下,咱們現在退保已經比之前投保年紀要更大了,那麼,投保重疾險等這些長期險的話,保費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一般保費就有可能比當時投保的時候更高。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發生重疾的機率增加,保險公司賠付的風險也會增加。
但是,要注意一點,如果你投保的產品特別坑,那麼,有可能投保了好些年後,雖然年齡更大了一點,重新投保一份新保險的價格還是會比原先投保的那份更便宜
舉個例子,a產品50萬保額,30歲男性投保的價格要15000元,b產品50萬的保額,35歲投保可能也只要12000。
核保規則可能會改變
這個也是跟年齡有關係。打個比方,假如你在38歲的時候購買了一款重疾險,保額50萬,不需要體檢。兩年後想退保買其他產品的時候,有可能會發現保險公司對你的核保規則改變了,比如保額最高只能買到30萬,或者要體檢。
保險權益可能會受到限制
退保之後重新投保的話,等待期、責任免除期、兩年不可抗辯等都將重新計算,而這些都是要考慮在內的隱性成本。
可能會因身體原因被拒保
之前投保的時候如果身體很健康,我們很順利就可以投保,在以後發生了某些疾病,已買保單的保障也是不受影響的,但如果後續想要重新投保,則很可能會出現除外、加費、延期甚至拒保等結果。
以上說了這麼多,有很多小夥伴就開始想了:說了這麼多退保可能存在的不好的地方,是不是建議我們買了就一定不要退保的意思?
不是哈,前面說這麼多,只是希望大家清楚,退保可能存在的潛在損失,讓大家退保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後行。但是如果在確定退保比繼續交下去能夠損失更小,換言之,也就是給退保能夠幫助止損,換來更多保障或者以後每年都節省下很多保費,那咱們也不要手軟。
下列情況可以考慮退保
對於下列這幾種情況,大家可以考慮選擇退保:
買錯了產品
舉個例子,寶媽A本來想買一份重疾險產品,結果因為對保險了解的不夠,最後買了一款萬能險+附加重疾的保險,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買錯了產品,想要保障,卻買到理財險去了,起不到自己想要的作用。
而萬能險+附加重疾的保險不僅貴,而且提供的保障遠遠不如消費型重疾險的。對於一個普通的家庭,本來就被房貸車貸壓的踹不過氣,手頭可支配的錢已經不多,卻還想通過保險的方式來獲得保障+回報,這是錯誤的想法。
買低了保額
這種情況也很常見。比如B在買重疾險的時候,只想著用5000元的預算去買保額15萬的終身重疾。而實際上15萬的保障是遠遠不夠的,還不如購買50萬保額的保障至70歲的重疾險。這時候還是一樣的預算,退保變更卻可以使保障變得更合理,可以給自己多換來好幾十萬的保障。
重疾險的作用是失能收入補償,保額太低根本達不到轉移風險的目的。所以,如果預算實在不足,我們更應該先保障到70歲,等到預算充足再加保。
預算分配不合理
對於一般家庭而言,保險方面的支出也就在1-5萬元之間,這點預算想要給一家三口做足保障,是非常需要精打細算的。
但是很多家庭把可支配預算的1/2甚至更多都花在了寶寶身上,這就會導致再給經濟支柱配置方案的時候保障嚴重不足。
以上3種是很常見的情況,歸納起來,主要的原因就是:預算不多還瞎投保,不是從根本上買錯了險種,就是選擇了不合適自己的導致保額太低或者預算超支,影響其他家庭成員的保障,錯了之後,還沒有多餘的預算去查漏補缺了。
建議大家檢查下自己的保單,如果確實存在這些問題,可以考慮選擇退保,如果是還沒有投保的小夥伴,一定要吸取教訓,借鑑經驗~
退保的步驟
除了上述粗略講到的情況,大家可能最關心的還是:退保損失這麼大,到底劃不划算?退了之後,又應該投保什麼?所以,接下來主要給大家講講退保如何判斷損失大小以及退保的具體步驟:
1.判斷損失大小
2.尋找同類可替代產品
3.評估自身健康狀況
4.注意規避空檔期
5.向保險公司申請退保
判斷損失大小
為了便於理解,直接舉個例子咱們來看看:
【案例】:寶媽A在5月為愛人投保了某安的平安福,每年交保費16793.12元,需交費20年。後期她了解到另一款終身重疾險,每年只需交費12100元,可保80種重疾,分四組三次賠付,還有輕症豁免。而平安福只賠付一次重疾,也沒有輕症豁免。寶媽A越想越覺得不划算,決定退保。
那麼有沒有必要退保呢?我們來算算退保會損失多少錢就知道了。
寶媽A已交保費16793.12元,退保的話只能退859元,也就是說15934.12元打了水漂。如果不退保,還需交費19年,總費用319069.28元;如果換成康健一生多倍保,就要重新交費,共20年,總費用242000元;節約保費77069元。
所以,如果退保換新產品,扣除退保損失之後,寶媽A可以節約61993.88元保費。最最重要的是,所獲得的保障要遠遠好過平安福。
那麼是繼續交下去的損失大,還是退保損失大?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了。
尋找同類可替代產品
在退保之前,我們需要先尋找市面上可替代的同類型產品。
例子裡的寶媽A需要替代的是終身型重疾險,可以把市面上的同類型產品做成一個對比表,並選擇最符合實際需求的重疾險。如果預算不足,也可以暫時先購買定期重疾險。
評估自身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是能否成功投保的關鍵因素,如果身體狀況不允許投保,那麼替代產品就算再好咱們也只能是看看而已啦。而每款產品對健康狀況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果咱們選擇的某款產品要求很苛刻,不允許投保,不要猶豫,立馬換另外一款。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某些產品雖然線上核保不能通過,在線下可能會進行加費或者免責處理,這也算一個折中的辦法。
注意規避空擋期
在以上三步都做完之後,如果符合條件,咱們就闊以投保新產品啦!
要特別注意的是,並不是剛買完新產品,咱們就可以把原來的產品退掉。這裡會涉及到觀察期的概念,每一款產品都會有90天或180天的觀察期,是保險公司為了防止咱們帶病投保所設定的一個免責期,在這個觀察期內發生疾病的話是拿不到保險公司的賠償金的。
所以,為了防止新保單觀察期內得不到疾病的保障,咱們應該留著原來的保單,可以等到新保單生效了再退。同樣,計劃著更換保障的小夥伴最好也在保單下次繳費前提前3個月或者6個月就考慮,既可以給自己保留多點對比研究的時間,又可以避免保障空窗期
向保險公司申請退保
新保單生效之後,就可以把舊保單退掉了。
關於退保的具體流程,就不在這裡贅述了,因為每家保險公司、每款產品的退保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都不一樣。大家只要記住一點:給保險公司打電話!然後照著保險公司的提示來進行退保,肯定萬無一失了。
對於退保,我們可以採用種解決辦法,那就是直接退保和減額交清。不同的情況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
總而言之,退保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但是如果某款產品確實很坑,那還是要快刀斬亂麻,長痛不如短痛!
注意:如果投保的是理財險,那需要考慮的因素和上述所講,未必一樣,會更加複雜,需要詳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