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與佛教——莫高窟修建之前

2021-02-03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敦煌與佛教——莫高窟修建之前

敦煌與佛教更早的關係

現今大部分人認為敦煌與佛教的關係就是敦煌莫高窟,其實在更早年間,敦煌就對佛教尤其是佛教東傳起了重要的影響作用。這一篇,我們將從「伊存授經」中記載的的大月(yuè)氏(zhi)開始,闡述莫高窟修建之前敦煌與佛教的關係!

敦煌莫高窟壁畫:伊存授經

發源敦煌的大月氏

月氏遷徙路線圖

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三國志·魏書東夷傳》注引《魏略》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來朝,在帝都長安向中國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從此佛教正式開始傳入中國,史稱這一佛教初傳歷史標誌為「伊存授經」。

關於月氏(亦作「月支」),秦漢之際,月氏是西北最強大的一個民族,主要集中在敦煌至張掖一帶,「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故時強,輕匈奴」。匈奴頭曼單于欲廢長子冒頓,立其小妃所生少子繼位,將送往月氏當做人質。同時又急速發兵攻打月氏,想借刀殺人除掉冒頓。不料冒頓卻偷了月氏一匹良馬而逃歸,頭曼見事敗轉而夸其勇,並令領一萬騎兵。冒頓羽翼豐滿後借圍獵之機會令人射殺頭曼,自立為單于。

冒頓單于勢力日益強大,他首先發兵「破滅東胡王」,控制了西喇木倫河至額而古納河一帶,然後回師「西擊走月氏」,占據河西走廊。據《史記》記載,月氏被擊敗以後,大部分西遷前往中亞地區,這一部被稱為大月氏;另有一小部分留下,這一部被稱為小月氏。

大月氏越過中亞的大宛國,擊敗大夏國,並迅速發展壯大建立貴霜王朝,但是中國史書一直沿用大月氏的稱呼。也就是在此時貴霜王朝受大夏當地的影響,開始信奉佛教。

貴霜王朝與第四次佛教集結

貴霜王朝疆域圖

貴霜王國約建立於公元一世紀上半葉。貴霜王國建立後即採取了向外擴張政策,「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蹼達、局賓,悉有其國」。貴霜國王丘就卻八十多歲逝世後,其子閏膏珍繼位,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和印度東北部。迎膩色迎國王在位時期,是貴霜王國最強盛的時期。其領土範圍北部達鹹海以至裏海,西抵伊朗高原,南部伸至中印度的文迪亞山,東至蔥嶺。中部完全囊括了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及北印度。貴霜王國的首都也從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向南遷至北印度的富樓沙(今巴基斯坦北境的白沙瓦)。

貴霜王朝大力推崇佛教,尤其以迎膩色迎王為盛。迎膩色迎王致力於佛教發展,最大業績還是他舉行佛教第四次集結。《大唐西域記》卷三記載,國王在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召集五百羅漢,對佛教的經、律、論進行系統闡述,並刻寫在銅碟上,建塔收藏。

支婁迦讖像

還有大月氏東來傳譯佛典的高僧,例如支婁迎截、支婁迎徽、支婁迦讖(chèn)等 「原月氏國人」。東漢桓帝末年來到洛陽,於靈帝光和、中平年間公元年一年譯出佛經二十三部六十七卷。

支婁迎截是在中國翻譯和傳布大乘佛教般若學理論的第一個高僧。東晉名僧支敏度在《合首楞嚴經記》中,稱讚支婁迎截「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

這一批來自月氏的譯經高僧,將佛教般若學派的思想帶入中國,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了無法磨滅的重要作用!

敦煌菩薩竺法護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敦煌菩薩」的竺法護,他祖籍月氏,世居敦煌,世稱「敦煌菩薩」。八歲出家,為外國沙門 竺高座 弟子,故姓竺。大名鼎鼎的譯經家鳩摩羅什尚未來到中國以前,中國佛教初期最偉大的譯經家就是竺法護。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法華經》,即竺法護以《正法華經》為題譯出,而流布於世。

鳩摩羅什以前,到中國的譯經師雖然很多,但以譯經部數來看,竺法護的成績最為可觀。當時中原地區雖然禮拜寺廟、佛像,然而大乘經典未備。竺法護立志西行,不辭辛勞,萬里尋師,不但精通六經,且涉獵百家之說,遍通西域三十六國語文。

西晉泰始元年,竺法護攜帶大批經典返回東土,居於長安、洛陽,專事譯經,精勤行道,廣布德化,時稱月支菩薩、敦煌菩薩。

從起源於敦煌的月氏到貴霜帝國,以及派往中國的大月氏譯經家、敦煌本土的偉大譯經家竺法護,在莫高窟修建之前的敦煌,就與佛教建立了如此之深的聯繫。

來源:領袖毅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