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七衛算不算明朝的疆域?明朝只冊封,不派一兵一卒駐紮於此

2019-10-02     北斗維斟

關西七衛,是明朝在嘉峪關以西冊封的7個羈縻衛所,又稱「西北七衛」和「蒙古七衛」,分別是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衛,後沙州衛內遷,在其故地又設罕東左衛。嘉靖以後完全被吐魯番汗國吞併。關西七衛的冊封,標誌著明朝的軍事勢力到達了西域一帶。關西七衛為明朝屏蔽西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明朝「華夷之辨」的思想十分盛行,也沒有將關西七衛視為自己的國土,因而採取了「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得關西七衛對明朝並沒有歸屬感,最終導致關西地區一步步走向淪陷。

一,關西七衛的設置

關西七衛的冊封和明朝消除元朝的殘餘勢力的背景下進行的。1368年,明朝建立,但是吐蕃、西北、大漠、東北、雲南都還控制在元朝殘餘勢力的手中,於是朱元璋不斷出兵進攻北元。同時,朱元璋不斷派遣使者到吐蕃、東北和西北進行招諭,使得蒙古基本退回了大漠地區。

明朝初期局勢

在西北地區,也是蒙古勢力最強的地區之一。除了北元擴廓帖木兒占據西北之外,還有東察合台汗國稱雄西域,各蒙古王公貴族占據河西走廊。1370年,徐達、李文忠在甘肅定西大敗擴廓帖木兒,隨後徐達、李文忠、趙庸、馮勝、傅友德等又不斷在西北擊敗北元殘餘勢力,明朝的勢力範圍發展到了嘉峪關一帶,之後設置了甘州、肅州等衛,「甘肅悉平」。

明朝西北局勢

然而正當明朝以為勒名燕然即將實現時,軍隊卻遭遇了一次重大的失利。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達、李文忠、馮勝各率五萬騎兵,三路出兵進攻北元。此次出征,徐達的中路軍遭到了擴廓帖木兒和賀宗哲的圍攻,大軍死傷慘重,不得不退兵。而西路和東路卻得到了勝利,但是收穫卻很少。經過這次失利後,朱元璋認為蒙古難以一時平定,於是將戰略從進攻轉而防守,命令大軍駐紮在長城以南,修建城池,加強邊防。同時對西北的蒙古王公也採取招撫的政策。

明朝疆域最西端:嘉峪關

嘉峪關以西,察合台汗國以東,盤踞著許多蒙古勢力。在元朝至元年間,察合台內部分為兩派,一派聯合窩闊台汗國等,反對忽必烈,另外一篇以合班、出伯為首,支持忽必烈。之後出伯等投奔元朝,忽必烈將他們安置在嘉峪關以西。發展到明朝,這一帶的蒙古王公基本都是出伯的後代。該地區民族成分複雜,地理環境惡劣,農耕荒蕪,居民稀少,不利於大軍駐守,朱元璋只好採取冊封這些蒙古王公為當地的長官。於是明朝在嘉峪關以西冊封了七個羈縻衛所,哈密衛是在永樂年間冊封。衛所的各級官職,如都督、指揮、千百戶等,都是冊封給其原本的蒙古貴族,並且允許其世襲。

關西七衛


二,關西七衛的作用

關西七衛的冊封,將河西和西域部分地區納入了明朝的勢力範圍,有利於阻斷蒙古本部和察合台汗國的聯繫。霍韜在《明經世文編·哈密疏》中提到哈密衛的作用:「一以斷北狄右臂,二以破西戎交黨。外以聯絡戎夷,察其逆順而撫馭之,內以蕃屏甘肅,而衛我邊郡」。雖然明朝並未在關西七衛進行行政管轄,但是在名義上,關西七衛均隸屬於明朝。在七衛之間發生衝突之時,明朝可以出面調停。如宣德九年,罕東衛等劫掠沙州衛人畜,沙州衛訴於朝廷,明朝則「敕罕東韃靼及西番果嘗侵奪沙州人畜,悉追還之」

東察合台汗國

有了關西七衛,明朝則可以集中精力對付瓦剌和韃靼,減輕了邊防壓力。關西七衛有時還能幫助明軍作戰。如赤斤蒙古衛在正統初年曾與蒙古脫歡帖木兒、猛哥不花作戰,並取得勝利。成化九年(1473),土魯番入侵哈密,遣使約赤斤蒙古衛一起反叛,結果赤斤蒙古殺其使者,「以其書來獻」。在明朝收復哈密的過程中,赤斤蒙古和罕東都曾出兵。

在關西七衛中,哈密衛的重用最為重要。哈密地處塔里木盆地東北,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亞、西亞的路上交通樞紐,明朝陳誠稱其為「西北諸胡往來之衡要路」。當時西域和中亞的國家和明朝進行朝貢貿易,其中轉站就在哈密衛。王世貞言:「西域、天方等三十八國,貢使至者,咸置哈密譯文具聞乃發」。這裡深入西域地區,是明朝防禦察合台的前哨陣地,擔負著「弭西戎東窺之心,斷北虜南通之臂」的重任。因此明朝歷代皇帝都比較重視對哈密的經營和籠絡。

哈密

關西七衛也是當時主要的產馬地之一。明朝為了得到關西地區的馬匹,開放了邊疆貿易,進行了互市。明朝規定赤斤、罕東衛「每季許近肅州城互市一次」,當然民間走私貿易比政府控制的貿易頻繁得多。茶馬貿易是兩地貿易的主要形式之一,《明史·西域傳》載:「明初設安定、阿端、曲先、罕東、赤斤、沙州諸衛,給之金牌,令歲以馬易茶」。但是由於明朝對對外貿易限制十分嚴格,使得沿岸的民間貿易發展遠遠沒有達到漢唐時期的水平,「絲綢之路」的繁盛局面也不如宋元時代。除了貿易之外,明朝還對關西七衛進行經濟援助,以增強其力量。如其沙州衛適合農業發展,於是明朝時常為其提供谷種。


三,明朝對關西七衛的經營不足和關西的淪陷

明朝十分重視對關西七衛的經營,但是由於始終採取「以夷制夷」的手段。明朝採取「以夷制夷」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分其勢力殺其力,是不為患」;二是使「外夷相攻,大省中國用兵之費」。可見,明朝並未真正將關西地區視為自己的國土,而是設法分化其勢力,使其相互牽制,相互混戰,明朝則按兵不動,坐觀其斗。如正德四年,關西地區的番達沙麻爾、陝爾吉等族和申沖族相仇殺,兵部則說「今夷狄相攻,與我無須,而防微杜漸,自治為先」。這顯然是受到明朝空前嚴重的「華夷之辨」的影響。因此關西地區始終沒有納入明朝的行政版圖,而只是處於勢力範圍之下。

這就導致明朝對關西地區的控制十分薄弱。而關西的蒙古王公接受明朝的冊封,也主要是因為明朝在甘肅的軍事威懾和經濟誘惑。明朝並沒有將關西地區納入內地的經濟體系,而是以「朝貢」的方式保持經濟來往。七衛向明朝「進貢」「馬、駝、玉、速來蠻石、青金石、把咱石、金剛鑽、梧桐齡、鐵器、諸禽皮」等物,這些東西主要都是滿足皇室的慾望。而明朝實行了「薄來厚往」的政策,對朝貢的使團給與豐富的「回賜」。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關西七衛向明朝的「朝貢」次數十分頻繁,規模十分龐大,如哈密衛幾乎每年每月都要來「朝貢」,由於朝貢貿易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明朝不得不規定哈密「五年一貢,每貢三十人,起送十三人」。

朝貢

明朝對關西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政策,使得關西七衛表面上臣服於明朝,暗中則不聽明朝號令,甚至和明朝為敵。這些蒙古王公不僅時常對明朝的號令置之不理,甚至劫掠明朝的使者。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中官喬來喜、鄧誠出使烏思藏,到達關西之後,被安定和曲先王公等「率眾邀劫之,殺朝使,盡奪駝馬幣物而去」;洪熙元年(1425),東察合台及撒馬兒罕遣使到明朝,路過哈密時,「為沙州賊邀劫」;正統元年(1436),赤斤蒙古「掠西域阿端貢物,殺使臣二十一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明朝使者出使哈密,到達罕東後,「為都督把麻奔等掠去,朝使僅免」。

中西交流的路上咽喉:河西走廊

同時,明朝「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思想,使得關西七衛的力量不斷因為內鬥而被削弱,從而無力抵抗瓦剌、東察合台汗國、吐魯番汗國等蒙古勢力的進攻。安定、曲先、阿端三衛在建立之初就遭受朵兒只巴進攻,阿端衛被迫放棄,曲先併入安定衛。此後安定衛又遭遇吐蕃把禿侵擾被迫遷徙。明英宗時期,瓦剌強盛,沙州、赤斤蒙古、罕東就紛紛臣服於瓦剌,哈密也在瓦剌和關西蒙古王公的進攻下被迫臣服。

敦煌

瓦剌衰落後,關西諸衛依然不斷遭到周邊各族的進攻。正統九年,赤斤蒙古被達子累行侵擾,成化十九年(1483年)赤斤蒙古又遭受鄰番野包力克來侵,從此赤斤一蹶不振。面對關西地區的不斷淪陷,明朝軍隊則依然坐視不管,天順四年,癿加思蘭進攻哈密,哈密被洗劫一空,派遣使者向明朝求救,明朝只是發表文書譴責,並未發一兵一卒。明朝唯一一次出兵哈密是弘治八年(1495年),出兵擊敗吐魯番的侵犯,但是此後,明朝再也沒有對關西出兵。1513年,哈密被吐魯番占據。此後關西七衛全部放棄,這些蒙古王公紛紛內遷到了嘉峪關內。

哈密古城遺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TM4mW0BMH2_cNUgUqL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