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的爆紅:從士兵突擊到攀登者,從來沒有什麼大器晚成,只是…

2019-10-17     羿雲天說

演員張譯的走紅和大火,有點出乎意料,但是又在意料之中。

從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到今年國慶檔主演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關於張譯「神演技」、「眼睛會演戲」、「張譯該紅了」的論調就頻頻成為熱議話題。


很多讚美文章將這個小眼睛的男人比喻為「大器晚成」的璞玉,終於經過時光的雕刻和歲月的洗禮,而成為一顆耀眼的鑽石。

在種種誇讚和溢美之詞的「吹捧」下,張譯卻依然對自己作為一個演員有著清晰而警醒的定位。張譯說,在別人對自己的眾多評價中,他最喜歡賈樟柯導演的那句:「張譯,能行的。」

在物慾橫流和誘惑頗多的娛樂圈,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但是,在眾多的熱議和溢美之詞背後,對於張譯來說,有一個詞依然和他有著緊密的聯繫,那就是「大器晚成」。而和張譯一樣大器晚成的演員們依然成為影視圈無法忽視的真實甚至殘酷的存在。

都說成名要乘早,可是有時候,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過早的成名其實是在消耗他們的厚重感和隱藏於內心和眼神中的爆發力。

如周迅一樣天生靈氣的演員以及越老氣場越強大如鞏俐這樣的演員並不多見,影視圈當然也有很多少年成名,甚至是童星即出道的明星,而相比他們的幸運和天時地利,如張譯一樣中年成名的「大器晚成」的演員才真正值得讚賞,他們在年輕時也曾擁有過天時地利,可是偏偏又因為種種原因缺少人和,於是就一再地成為「龍套」。


回顧張譯的人生經歷,從16歲開始就和一個字非常有緣——「背」。

不愛學習的張譯,高中期間,嚮往的專業卻是「播音員」。

高二報名參加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 專業課的考試。最終,專業課全國第一,但因為沒有文化課的成績,張譯只能與「廣院」擦肩而過。

高三再次報考「北廣」,而且志願表上只填了這一所學校。可是,那一年北京廣播學院只在東北招收兩名學生,他因沒得到特殊加分,最終成績從並列第二成了第三,再次落榜。

18歲的張譯,拒絕復讀,從居委會大媽手中接過了「待業青年證」。

不甘心就這樣待業,得知哈爾濱話劇團招學員,爸爸將他送到了招生辦,可是,招生老師看到張譯的第一眼覺得這孩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果斷拒絕。

還是在張爸爸的軟磨硬泡和求爺爺告奶奶之後,借錢自費將張譯塞進了話劇團的大門。

半年的碌碌無為,張譯打算就這樣混下去,可是因為一次觀看演出被吸引,便決定從「播音員」的夢想里走出來,開始認真考慮做一個演員。

於是,張譯的人生從此似乎要走出「背運」了。

然而,天不遂人員。

努力看劇本,認真看書的張譯,一邊投入話劇的舞台琢磨劇本,一邊早出晚歸地積累演技和生活歷練,但是,哪怕後來他去了北京做起了「北漂」,卻依然因為他其貌不揚的長相而逃不出一個「背」字。


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體檢不合格,連主考官的面都沒見上;

參加中央戲劇學院複試,結果老師建議他去讀中文系或導演系;

再去軍區戰友文工團,起初依然容不下他的肉身。

後來,終於在三個自費名額里招收了他。

於是,張譯的演員之路從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開始。

「醜男」張譯從此離演員夢想近了一步,可是,生活依然沒有放棄對他的摩擦。

文工團十年,論倒霉,「全才」張譯排第一。

從學員班順利畢業之後,作為老師口中「全班唯一一個不會演戲」的學生,張譯的演繹之路從寂寂無名到跑龍套再到如今成名,整整用了又一個十年。

干過場記、寫過劇本、跑組當龍套更是不計其數,但是最終都一一夭折。

直到2004年出演《農工》,張譯已經28歲了。當時一位前輩勸他,「男演員啊,28歲要還出不來,那可就夠嗆了。」

似乎看不到未來的張譯嚇了一跳。


直到2006年,28歲的張譯,給導演康紅雷寫了洋洋洒洒數千字「自薦信」出演了《士兵突擊》中的班長史今。後來,大爆的《士兵突擊》捧紅的卻是王寶強和陳思誠,張譯只是被觀眾熟知。

但是後來媒體評論,這部《士兵突擊》,給人們留下了無盡回憶。劇中的張譯,也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淚水。在劇中情到深處的張譯,已經無需演技。

連滾帶爬地走了十年,張譯終於如願當上了演員。

懷著一份敬畏之心,出身部隊的張譯,不懂投機取巧,永遠只是拼盡全力。

據說在拍《兵團歲月》時,為了力求真實他在零下三十幾度的大雪天裡洗澡,最後被人扛著回帳篷取暖;拍《生死線》,一開機便被通知內臟有問題,但他覺得沒事,結果差點當場淹死在片場;拍《我的團長我的團》,張譯扮「瘸」5個月,因為長時間用力不均,兩小腿的直徑發生了變化,他硬生生將自己好腿走成了「瘸腿」。


而到了讓他迎來演繹事業高光且男主角的《雞毛飛上天》,張弛有度且極富內涵的劇本,加上張譯的精彩演繹,憑藉陳江河一角,拿到了「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獎」、「第31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提名)」、「第2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男演員獎」,實現了真正的逆襲。

這一年,張譯39歲。

而此時,更多的影評人提起張譯時,都稱讚他在影片《親愛的》、《追兇者也》中的精湛演技,以配角的身份賦予角色以靈魂,每一個眼神都是戲,幾乎蓋過主角的光芒。

到了今年國慶大熱的《我和我的祖國》及《攀登者》,張譯儼然已經成了「無冕之王」。

他的不紅,已經成為一種大紅。

記得張譯憑藉《士兵突擊》被觀眾熟悉時接受採訪,主持人問他「對於過去各種倒霉的經歷,你覺得是苦難嗎?」

他說:「從前覺得是,現在想想,也挺好的。」

是啊,當曾經經歷的苦難亦或是磨難,在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下來快扛不住的時候,扛過去之後,如今再看,其實根本不是事兒。

與其說大器晚成的張譯開始憑藉其貌不揚走上了事業的成功,倒不如說不抱怨,不糾結的張譯,從千難萬險中走出來,憑藉始終勇敢與樂觀的性格,從點背、倒霉、一無所有到一夜成名,其實是從來就沒有什麼大器晚成,沒有誰是隨隨便便成功的,未火之前的磨礪更是一種寶貴的財富,而這種歷練更容易和助力一個演員在表演中賦予角色真正的血肉和靈魂,他們的成功只是實力派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


正如同樣被稱為「大器晚成」的實力派演員王勁松。憑藉《琅琊榜》和《北平無戰事》《破冰行動》中看起來似乎不起眼但是同樣經典的角色走紅之後,很多人翻出了他於2006年拍攝的《大明王朝1566》中飾演的太監楊金水的精彩片段,又再次證明一個好演員的成功看似是一種偶然,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必然。

當時看《大明王朝1566》的時候,誰也不會在意一個不起眼的太監角色啊,可是,只有等到演繹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角色的演員多年後真正走紅後,再回看過往的角色,任何一個都可以說是經典到無法複製。

《北平無戰事》中保密局北平站長王蒲忱。深藏不露、陰沉內斂,遊走於國民黨內派系之間,小心地在派系間保持平衡、左右逢源。僅僅只是一個抽煙咳嗽的小動作就將角色的內心和張弛演繹得入木三分。

《琅琊榜》中性格耿直正義的言侯爺,正衣冠,踱步而上,一人就是千軍萬馬。

再到《破冰行動》中表面和藹,實則心狠偽善的「冰毒教父」林耀東,《麻雀》中的李莫群,腹黑大BOSS的氣場和風度至今讓人印象深刻。

而同樣大器晚成的倪大紅憑藉《都挺好》走上老年翻紅之路後,其過往參演的電視劇中的角色也再度被蓋章奉為經典。

還有中年走紅的吳剛,張魯一,他們一直是一個演員的身份,可是年輕時一直飾演著配角和龍套,沒有知名度,沒有絕佳的顏值,年少成名似乎和他們絕緣。

但是他們依然不忘初心,憑藉紮實的演技和精彩的角色最終在中年脫穎而出,不靠流量而成為真正的演技流量。

沒有誰是隨隨便便成功的,未火之前的他們也曾是實力派,只是觀眾看到他們的成功有點晚而已!


而正是因為這份在逆境中的磨難,讓一個演員真正體悟到了生活在真諦,也真正在嘗盡世間的酸甜苦辣咸百味後,才能夠在演繹角色的時候真正的融為一體,角色本身就是這個演員,這個演員也憑藉自己的經歷賦予角色靈魂,能夠將一個本身單薄的角色演得豐滿,將一個豐滿的角色上升到新的高度。

有評論分析,演技派和流量明星的不同就在於,要讓好演員持續地被看見,需要的是更多的好作品。好的角色塑造離不開好劇本的支撐;劇本好,演員才有足夠的空間去塑造人物,他們的演技也才有用武之地。

同時,演技派的價值,也是靠作品來體現的。而他們的可見度,也是與一部作品的傳播率密切相關。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於一個真正的演員來說,40歲左右才是最好的年紀,也才是真正爆發的年紀。可是,縱觀近幾年國內影視劇市場的怪現象,這些本該最好年紀呈現最好狀態和演技的中年演員,卻基本處於無戲可拍,或者只能演一些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輩的陪襯角色,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所幸,這種倒掛的現象如今正在漸漸扭轉,好演員的春天已經要來了。這是行業之幸,也是觀眾之幸!

張譯們的走紅再次證明:從來就沒有大器晚成,只是成功之路需要走得比較平穩罷了!

迎難而上容易,但迎了這麼多難還在往上爬的,在影視圈他們算是為數不多的真正演員。

而只管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演戲,大器晚成一樣可以光芒四射,時間虧欠你的,總有一天會加倍奉還給你。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rn6420BMH2_cNUgkJ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