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孩子要想遠走高飛,父母之間就必須濃情蜜意,儘早的「拋棄」孩子,相反太愛孩子的父母,一方面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一方面會給孩子沉重的壓力與內疚。
一、太愛孩子的父母,會發出沉重的愛,容易讓孩子走不遠
我的來訪者李俊(化名)告訴我,他的媽媽特別愛他,什麼好吃的都給他留著,從小到大啥都不讓他做,他自己的衣服鞋襪、內衣內褲等從來都是媽媽洗,直到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非常低能,啥都不會,連怎麼樣與人打交道都不會。
有一年過年回家,媽媽做了一條魚,給他吃,自己卻在廚房裡吃昨天晚上的剩飯。他看到這一幕,心裡五味雜陳,很不是滋味,滿是愧疚。
等情緒過去後,他也想了一下,現在家裡不缺吃,不缺穿,雖然爸爸在外打工,但也是個技術工人,待遇也很好,家裡每年還有一些農產品收入,生活雖沒有大富大貴,但也算小康了,為什麼媽媽就不能和自己一起吃那條魚呢?
就這樣李俊總覺得家裡的媽媽過得不好,從潛意識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知道自己的媽媽給自己付出了那麼多,而她自己卻在「遭罪」,過得很不好,那麼孩子就會向媽媽認同,即他總會擔心媽媽,於是就會把自己過得不好一些,才算對得起媽媽。
所以這種情況下的孩子,是很難走得輕鬆,很難走得遠遠的。我們知道李俊的媽媽肯定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肯定對孩子是有祝福的,但是他這種表達愛與祝福的方式,結果是把愛變成了「詛咒」。
二、我這麼愛你,你不聽我的,你太不孝了
「我這麼愛你,你不聽我的,你太不孝了」,這是我一個來訪者麗麗(化名)從家裡奪門而出時,他父親對她喊的一句話。麗麗今年三十二歲了,沒有結婚,也沒有男朋友,按照父母的想法,她一直在相親,在相親的過程中,她偶然認識了李先生,兩個人墜入愛河,想結婚,可父母給她介紹的對象不是李先生啊。
於是麗麗的父母很生氣,說麗麗這是背叛他們,這是不孝。麗麗也承認,自己的父母一直很愛她,因為自己是家裡的獨生女,可是一直以來,這愛是建立在聽話的基礎上的,但凡她不聽話,就會被認為是不孝。
很多的父母愛孩子,但是又不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予他(她)相應的尊重,而是在不斷地給孩子傳遞出一個信念,我愛你,但是你得聽我的,否則你就是不孝,你就是不道德的。
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孝的,自己是不道德的,於是就會覺得自己是「壞」的,自己是不好的,於是他(她)就會責怪、抱怨、壓抑自己,這樣就會滋生出抑鬱。從各種臨床心理學的案例來看,這樣的父母之愛很多。
三、匱乏的父母,很難養育出豐富的孩子
匱乏的父母,很難養育出豐富的孩子,這個觀點在之前的文章中做過多次論述,最形象的比喻是貧瘠的土地,上面很難長出茂盛的植物。
需要鄭重提示,這裡的匱乏不是指物質,而是匱乏式的養育,所謂匱乏式的養育就是指父母自己為了孩子過度付出,而對自己的需要嚴重壓制。
很多時候匱乏式的養育會讓父母有付出感,因為自己本身有需求,但是又在壓抑,於是這種付出往往就不是出於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愛你所示,而並非如我所願。
付出感越多就越想讓孩子忠於自己,孩子因為父母巨大的付出,不敢不聽,因為會內疚,聽的結果就是壓抑自己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就是與父母不同的想法、做法。
總得來看,父母太愛孩子,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把孩子往回「拉」,而真正愛孩子的父母,發出的愛應該是把孩子往外「推」。正如心理學家曾奇峰所言,世間上有太多愛是為了聚合,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更好的分離。
所以我們都需要反觀自身,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自我成長,這一點都至關重要,看看我們和父母的關係,看看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不要讓愛成為羈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riYi3ABjYh_GJGV3m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