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吃飯、邊玩邊吃、追著喂?拯救孩子食慾,從「食育」開始

2019-10-13     心媽來了

世界上,有那麼一群神奇的孩子,各種吃飯難。

照理說,吃飯是人的本能,本是一件很平常、簡單的事情,但到了孩子那裡,就變得異常困難。要麼飯量太小,吃幾口就飽了,要麼挑食厲害,要麼吃飯不專心,磨磨蹭蹭,非要邊玩玩具或邊看動畫片才吃飯,把玩耍當正事,把吃飯當「消遣」。

家長看到這種情況,就喜歡追著孩子滿屋子喂飯,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孩子依然不能好好吃飯,還經常陷入「孩子不吃——大人喂——孩子到處跑——大人在後面追——孩子更不吃」的惡性循環。

其實,家長們不需要這麼費力地花式喂飯,要拯救孩子的食慾,試試從「食育」開始吧。

什麼是食育呢?

其實,「食育」一詞最早源自於日本,就是說,對一個人良好飲食行為習慣的培養教育。在我們國家,近幾年,食育的概念也漸漸為人所知,最先提出此概念的李特里教授認為「食育」應該是全民的教育,有效地喂養應該從孩子開始,甚至從嬰兒時期開始。

簡單來說,食育就是為了讓孩子理解和接受多樣化食物,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孩子了解一些食物相關的知識,以及懂得食物與人類的關係等。

事實上,所謂食育,不僅僅是飲食習慣的培養,比如:吃什麼,怎麼吃,它還包括了飲食觀念、飲食安全、飲食文化等。

食育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0-6歲是孩子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食育」很重要,也很必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能影響孩子一生的飲食習慣。

「食育」有利於我們給孩子提供科學的飲食,促進孩子獲得均衡、全面的營養

人在幼年時期,骨骼、肌肉、器官等發育速度較快,因此,孩子需要攝入均衡、全面的營養。但是,現在很多小孩子存在挑食、偏食、拒食等問題,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營養失調。孩子的營養狀況,不僅影響生長發育,還對成年後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果我們懂得「食育」,對科學飲食有一定的認知,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發育特點,給他們提供滿足營養需求的食物,就能有效避免一些疾病的發生,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食育」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3-6歲是孩子各種習慣初步形成的關鍵期,尤其是在味覺的培養和飲食習慣的養成方面。

因為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味覺系統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孩子的味覺非常敏感。如果這個時期,孩子沒有養成健康的、良好的飲食習慣,沒有形成豐富的味覺能力,以及良好的用餐禮節,今後長大了,就更加難以糾正。

有這樣一句話:孩子在7歲之前形成的基本飲食習慣,後期極難改變。

一個人小時候經常吃的食物,會在大腦皮層食物中樞形成興奮優勢,決定了其長大後對食物的選擇。就像愛吃麵食的北方人,長大後到了南方,也會優先選擇吃麵食一樣。

那我們如何對孩子進行食育呢?

首先,儘量給孩子提供「三色」食物

現如今,「吃得飽」不再是問題,但是,如何讓孩子吃得科學、吃得健康就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要給孩子提供均衡的、全面的營養物質。

因此,給孩子準備餐食的時候,要注意「三色」搭配。三色指紅色、綠色、黃色。

紅色食物:一般來說,包含了大量的蛋白質和無機物,它能轉換成血液和肌肉,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比如,許多常見肉類,貝類等。

綠色食物:主要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C。比如,新鮮蔬菜和水果。

黃色食物: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為人體提供必須的能量。

每一餐都應該配備這三種色彩的食物,才是合理的膳食結構。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讓孩子了解、認識「三色」食物呢?

我們可以這麼做:製作三種不同顏色的卡片,不同顏色的卡片上寫上不同的食物,讓孩子在玩中了解三色食物。

當然,我們也可以讓帶孩子在生活中觀察三色食物,了解這些食物有什麼營養價值。當孩子對食物有所了解之後,在他們選擇吃什麼的時候,就會更多的選擇健康的食物,少吃垃圾食品。

其次,用遊戲的方式,給孩子沉浸式的「廚房」體驗,激發對食物的興趣

孩子的天性都是愛玩,讓孩子在遊戲里認識食物,效果更好。

比如,給孩子準備一套仿真小廚房的玩具,包括灶台、鍋鏟什麼的,再買一些魚蛋蔬菜水果等食物玩具,跟孩子一起玩做飯炒菜遊戲,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認識這是什麼蔬菜、這是什麼肉類,並告訴孩子,這些食物有什麼用,要怎麼吃才能身體健康。

比如:孩子不愛吃胡蘿蔔,可以告訴他:「胡蘿蔔是為了讓寶寶身體好才到碗里來的,它含有好多的維生素A,可以讓寶寶的眼睛更明亮、更漂亮,要是你不吃,胡蘿蔔很傷心的」。

再次,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吃飯變成一件有趣的事

日本暢銷書《窗邊的小豆豆》里,就講述的幼兒園的故事,在這個幼兒園裡,孩子們每天得自己帶便當到學校里。為了讓孩子們愛上吃飯,不挑食,老師把食物稱為「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是什麼呢?就是陸地上的食物和海裡面的食物,孩子們覺得很有意思,吃飯都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最後,用"五感法",把「食育」融入生活,讓孩子感受「食育」的快樂

據專家分析:孩子和自然、食物生長環境的脫離,是造成孩子對食物冷漠、厭食、偏食的一個重要原因。

蒙台梭利也認為,兒童教育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兒童提供一個能發揮自然力量的環境,為那些發展兒童能量的活動提供「有準備的環境」。

因此,要對孩子進行食育,我們不能脫離生活,要讓孩子親近大自然,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了解食物,去感知食物。

在周末的時候,我們可以帶上孩子去附近的果園、蔬菜基地、農家場等參觀體驗,有條件的,還可以跟孩子一起親手種植蔬菜,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播種、澆灌、培育、採摘的過程。只有讓孩子自己體驗了,孩子才會更加懂得食物的意義。

具體怎麼做呢?

視覺方面:我們可以讓孩子觀看食物的成長過程和外觀等。比如,我們可以陪同孩子泡發幾顆豆子,實時記錄豆子的成長階段,並告訴孩子豆子有什麼用。

聽覺方面:我們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飲食的繪本故事。比如,《每個人 都「噗」》《食育兒歌》《愛上吃青菜的小兔子》等。

觸覺方面:我們可以和孩子做親子遊戲,讓孩子感知食物的特點。比如:在一個盒子裡面放各種不同光滑度、材質、大小各異的食物,讓孩子來摸,猜猜是什麼,激發孩子的探索欲和興趣。

味覺方面:可以讓孩子品嘗不同食物,去體會酸甜苦辣咸不同的味道。

最後,心媽有話說:面對孩子,單純的說教,作用並不大。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邊玩邊學,才是王道。因此,我們要遵循孩子的年齡特徵,要更有耐心,把教育融入生活,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懂得食物的意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dJxhG4BMH2_cNUg8m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