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最壞,做到最好 盡銳出擊護佑生命——中日友好醫院援鄂國家醫療隊在行動

2020-03-18     東大街5號


  「每一天都是新的,新的難題和考驗,新的努力和感動。」在武漢戰疫的一個多月里,中日友好醫院援鄂國家醫療隊隊員們對這句話體驗至深。

  這支由162名白衣戰士組成的國家醫療隊,分6批奔赴武漢抗疫最前線。17年前,中日友好醫院挺立在抗擊非典一線。作為北京市非典定點收治醫院之一,全院上下奮勇鏖戰、毫不退縮。

  抗擊疫情史,也是一所醫院的精神鑄煉史。正是這樣的磨礪與洗禮,讓這所以呼吸與危重症學科為突出優勢的大型綜合醫院對武漢人民的傷痛感同身受。

  戰鬥仍在繼續。白衣戰士們仍在堅守。在患者們眼中,從風雪嚴寒的隆冬,到芬芳初綻的春天,他們在,希望在。

中日友好醫院赴武漢醫療隊新黨員宣誓。

出征 把優勢團隊搬到武漢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名單——醫院黨委書記周軍任醫療隊領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日友好醫院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辰院士,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領銜,幾乎把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團隊整建制搬到了武漢。

  疫情暴發前期,曹彬已作為國家衛健委特派專家奔赴武漢。現在,由他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之中,他和團隊日夜精研、審慎試驗,為尋找新冠肺炎特效藥而不懈努力;王辰院士提出的建設「方艙醫院」,則為武漢徹底扭轉「人等床」局面寫下了重要一筆。

  中日友好醫院援鄂國家醫療隊中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36人,為方艙醫院而來。他們先後進駐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診療患者3000餘人。

  其餘126人,全面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6東病區,這裡收治的,全部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重症救治不但考驗「人」,而且高度依賴「物」,高水平醫護團隊和高精尖醫療設備,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凌晨1時許,一位病人情況急轉直下,必須火速搶救。當時的6樓病區沒有有創呼吸機,只能把病人轉運到9樓ICU病房。為了在搬運過程中保持供氧,王倩如拖著跟自己一樣高的20升大氧氣瓶,艱難地往前走,不到30米,便「感覺心臟都要蹦出來了」。當晚值班的唯一一位男醫生趕緊接了過去,也拖得筋疲力盡,才把氧氣瓶挪進電梯。

  「累不怕,但轉運耽誤時間,對病人風險很高!當時大家都急切盼望著設備改進,降低病人病亡率。」王倩如說。

  不久之後,王倩如和隊友們盼望的醫療設備到來了——3台ECMO(體外膜肺氧合機)、10台呼吸機、2台床旁血濾機、7台心電監護儀……,中日友好醫院自己準備、自己裝運、自己派出緊急醫療救援車,從北京浩浩蕩蕩運抵武漢。「我們不但派專家來,還為發揮專家的團隊作用儘可能創造條件,把做好醫療設備、防護物資準備作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的關鍵之一。凡是我們能解決的,絕不給武漢增加壓力,不向國家提要求。」周軍說。

中日友好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出征。

搶救 「不錯過一點苗頭,不放棄一絲希望」

  進入3月,醫療隊護理組組長趙培玉感覺,肩上的擔子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更重了。

  「有一些前期治療效果不好的極危重患者,陸續轉入我們呼吸團隊。怎麼把這些生命搶回來?必須全力以赴。」

  幾天前,趙培玉和醫護團隊就經歷了一次極度艱難的戰役。

  3月2日深夜,醫療隊接到通知:24小時內要收治兩名應用ECMO的危重患者。即刻,救護車已載著第一位患者疾馳而至。

  病人危在旦夕——經過一個多月ICU治療,病情始終無法控制,已產生嚴重的繼發感染,全身多臟器衰竭。

  沒有時間猶豫。立即啟用ECMO+CRRT(體外膜肺氧合+連續腎臟替代療法)!醫療隊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段軍果斷增加夜班人員,暫停輪休。危重病人管理組組長李敏來了,最有經驗的ICU護師來了,剛下班不久的醫護人員火速集結。ECMO+CRRT的應用需要最嚴格的監測,用「目不轉睛」形容毫不為過。醫生根據化驗結果第一時間調整ECMO轉速、流量、抗凝劑量;護士維護各個穿刺管路,為病人翻身、俯臥位、吸痰,每四小時抽血、查血氣……徹夜未眠之後,第二位患者即將到達,新的戰鬥疊加展開。此刻,加上之前一位危重病患,50張床位的病區內,正同時為三位患者進行ECMO+CRRT治療。

  這樣的緊張時刻不斷上演。在與死神的搏鬥中,克敵制勝靠什麼?周軍認為,以制度規範流程、以不斷線的培訓學習增加科學指導非常重要。

  「我們幾乎每天晚上都開展病例討論、培訓交流,並由資深醫護人員編寫操作流程、管理制度,確保再緊張的搶救也有章可循,不手忙腳亂。」周軍介紹。治療關口前移、跑在病情前面,也是醫護團隊深感有效的一大原則。

  作為全國中西醫結合診治示範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的中醫特色優勢,在此次診治中得到了充分發揮。

  2月21日,正在值班的段軍接到消息:92歲的患者祁奶奶突然發熱,體溫37.9攝氏度,血常規異常。

  這位高齡患者已入院十餘天,治療效果很好,為何病情突然反覆?檢查之後,段軍決定: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

  兩名中醫大夫立即進入病房查看患者,並視頻連線後方中醫肺病專家張洪春、楊道文。後方與國醫大師晁恩祥教授深入討論,很快對診療方案做出指導,對原方藥進行調整補充。祁奶奶喝上了新調整的中藥。

  第二天,老人體溫恢復正常,症狀逐漸改善;2月26日,順利出院。

  截至目前,通過現場處方和遠程視頻會診兩種模式,中日友好醫院主管病區患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比率已接近100%。

醫護人員為攜帶ECMO(體外膜肺氧合機)患者做介入治療。

感奮 「他會沖你眨眨眼,他能聽到你的話」

  每送一位病人出院,楊鵬就會興奮一陣子。這位40歲的醫生人高馬大,心裡卻裝滿了細密的溫暖。

  他珍藏著一封感謝信——素凈的白紙上,用拙樸字體寫得滿滿當當,署名處,三位患者認真地寫下床位號、姓名、手機號碼,還畫了三朵「小花花」。「他們不僅有高超的醫術,而且有更好的醫德,他們無私的奉獻,我們武漢人永生不忘……」楊鵬說,這樣的字句,是對每位醫生最高的褒獎。

  病人要用腦與手救治,更要用心與愛守護。在重症病房,保健部一部主管護師丁瑩護理過一位88歲的老人。白天,老人情緒特別暴躁,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夜裡,又幾乎不能安穩入睡,反反覆復在病房裡走動。丁瑩耐心勸慰老人,為他洗臉、剃鬚、洗手、消毒,並嘗試著和他聊天。老人總是用武漢方言念叨著什麼。她請鄰床患者翻譯才知,那是一個人的名字。原來,老人的老伴和他一起入院,卻被分在不同病區,無法相見。於是,他們特意找到院方協調,把老兩口調整到了一個病房。看到老伴,老人咧開嘴笑了,和護士們的互動也漸漸多了起來。

  「當他雙手合十表達感謝的時候,我覺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丁瑩說。

醫護人員為患者完成ECMO(體外膜肺氧合機)上機。

  已經順利休艙的光谷方艙醫院裡,留下了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李剛和隊友們的寶貴回憶。在這裡,他們不但積極救治,還變著法兒幫患者調節情緒。每天帶他們跳廣場舞、練習呼吸康復體操,開通「方艙廣播」科普知識、紓解心結……剛熟悉不久,患者們就要出院了,他們和醫護人員互加微信,流著淚說,「等一切好起來,真想看看你們的樣子」,這讓李剛倍感幸福。

  這座城市溫暖著遠道而來的他們。隨處都有患者發自內心的謝意,有當地醫護同行毫無保留的信賴,有志願者們不辭辛勞一趟趟送來的水果、牛奶、新鮮蔬菜……因此,醫護人員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不懼苦累,不避風險。

  「我們的隊員非常可敬可愛。他們讓我對『白衣戰士』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展現了中日友好醫院的水平與情懷,也體現了中國醫護人員真正的精神狀態和價值追求。」周軍感動地說,「他們以勇氣和擔當吹響了集結號、衝鋒號,現在,我們繼續戰鬥,一定能早日吹響凱旋的號角!」

作者: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

圖片均由中日友好醫院供圖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In27HABiuFnsJQVOM-D.html


表 情

2020-05-01





囊謙脫貧了!

20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