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之道
2019年8月16日,「觀看之道」於北京CHAO藝術中心舉辦。本次展覽由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也譯作喬納斯·斯坦普)與肖戈擔任策展人,呈現了17位/組中外著名當代藝術家,包括多件藝術史級的「教科書式」作品,及不乏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的重要之作。這是一次關於藝術存在狀況的展覽,也是藝術作為展示形式的某種宣言。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現場與評論報道。
點擊閱讀系列文章:
觀看的楔子
1965年,英國作家、評論家約翰·伯(John Berger)在他的著作《畢卡索的成與敗》中寫道:「對於那些把生活當作景觀的人來說,藝術是毫無意義可言的」。
童年時代的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
同年,在瑞典哥德堡,一個名叫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也譯作喬納斯·斯坦普)的小男孩呱呱墜地,來到了約翰·伯格所描繪的生活中。在隨後的人生里,自一次閱讀後,上面那句名言一直伴隨著喬納森,對他的生活及他對藝術的理解不斷產生著愈加深遠的影響。
英國作家、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著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
1972年,英國BBC公映了系列節目《觀看之道》,在圖像批評中為觀者觀看標示出了應有的位置,使得約翰頃刻之間紅遍了英倫南北,並奠定了其在藝術批評中「大師級」的地位;次年,《觀看之道》同名書籍出版,每個章節討論一個主題,自此改變了隨後整個時代觀看藝術的方式與觀念,甚至直到今天還留在很多大學和美術學院的必讀書單里。
英國作家、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BBC系列電視片《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中講解
47年來,《觀看之道》激起的爭論歷久不衰,其觀點幾成此一領域的常識。而在同時,那位深受約翰·伯格影響的小男孩早已成為了一名卓有成就的藝術史學者與策展人,他也曾與約翰結識相交成為朋友,並在當下再次以「觀看之道」之名,重新標記藝術的當代價值。
這是因為,藝術無論是對於約翰·伯格,亦或喬納森來說,都絕不是毫無意義可言的,而這也使他們成為了走在大道之上的同路人。
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導覽展覽
「觀看之道」開幕現場,此次展覽特邀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與聯合策展人肖戈在導覽
藝術史經典如何反問當下?
當17位/組藝術史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打破時空界限,「臂挽臂」地佇立於同一個空間時,便如同一支頂尖交響樂隊,散發著巨大能量,不斷激發觀者從不同角度思考、學習和理解當代藝術,以及它所呈現的樣貌。它幫助人們從泥沙俱下的時代中甄辨出那些用存在主義的詩意來述說的藝術作品,並由此勾勒出真誠與勇敢的,實實在在的,且在智慧型手機的微笑與點贊生活中所久違的那種熱望。
參展藝術家
本次展覽「觀看之道」通過展示一系列以行為與版畫複製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藝術作品,來形成有關人類境遇的視覺敘事。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在真實性、光環、疏離感以及空洞景觀等議題上,與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居伊·德波(Guy Debord)都展開了對話。但更重要的是,它圍繞愛、金錢、成功、平等、毀滅、想像與社會正義等核心議題不斷向觀者發問。
「觀看之道」新聞發布會現場,從左至右:主持人葉桐君、CHAO藝術中心創始人、館長李明,此次展覽特邀策展人、藝術史學者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此次展覽聯合策展人、「鳳凰藝術」聯合創始人、主編肖戈
「觀看之道」這一展覽中呈現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的現成品藝術《泉》的精神影響下所形成的藝術理論,比如藝術家組合K基金會(K Foundation)在1994年完成的令人瞠目且至今仍存在爭議的作品《錢:現金的主體》中,比爾•德拉蒙德(Bill Drummond)和吉米•科蒂(Jimmy Cauty)這兩位成員在其行為藝術作品的最後燃燒了一百萬英鎊紙幣,相當於現在的2500萬人民幣。這件具有典範意義的作品不僅鼓舞了人類的勇氣,而且由此成為一座精神的豐碑,不斷提醒我們去思考關於藝術與生活的問題,當然還有金錢和資本在人生中的價值。十年後,為間接地向這件觀念藝術作品表示致敬,著名卻匿名的英國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還在諾丁山嘉年華現場創作了《面目全非的十塊錢》(2004)這一作品,免費散發了總共價值一百萬英鎊的面值十元的假幣,而不必為這一非法行為承擔任何官方責任。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與烏雷(Ulay)合作的《情人-長城》這樣的作品是如此重要。各自從長城的另一端開始走,在中間相遇,然後結婚——它的意圖、形式、內容以及它作為一個瘋狂而浪漫的想法的初衷都與「景觀」針鋒相對。這也是為什么小野洋子(Yoko Ono)的劃時代經典之作《葡萄柚》能夠在今天成為觀念藝術的一座燈塔——這份詩意而富有力量的DIY指南讓人們得以理解、思考並想像那些能夠帶領人們超越自我的藝術,並讓人們去發掘自己的創造力。此外,「觀看之道」還將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令人著迷的作品《我愛美國,美國愛我》首次帶入中國進行展出,呈現了這位德國藝術家於1974年在紐約與一匹野生狼崽持續共處一個畫廊空間三天三夜的行為作品。
「觀看之道」展覽現場,CHAO藝術中心
可以說,雖然「觀看之道「中的作品在內容、形式、意圖和概念上都截然不同,但它們又是相通的,即通過特別的原創性和強大的藝術視野,共同呈現了多樣性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作品的年代跨越有65年,但不並意味著其就因此喪失了活力,從而成為某種殭屍復活的機械樣式。恰恰相反,我們可以驚訝地看到,這些作品仍然如此地具有活力,與它們相比,許多那些創作於當下的作品顯得黯然失色——這不僅僅是緣於某種歷史的沉重感,更重要的是,展覽中的作品仍然不斷地去回應、批判與改變現實,它們和《觀看之道》中所提出的種種問題仍然赫然有效。
譬如,約翰·伯格在每一章中都針對一個主題——藝術與政治,女性作為觀看的對象,油畫自身的矛盾以及廣告與資本主義白日夢......而四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甚至已然變得愈加複雜。
「觀看之道」展覽現場,CHAO藝術中心
因而,對於中國觀者來說,本次展覽不僅為中國的觀眾和創作者提供了一次觀看經典的機會,同時,上文所述的有效性甚至在這裡迸發出更加強大的力量——觀者可以在這些作品裡看到當下中國的現實與創作的某種呼應和啟示——而這不僅僅指藝術作品之間和藝術家之間,同樣指向了藝術背後。
「觀看之道」展覽現場,CHAO藝術中心
在另外一方面,對於經典重新闡釋的直接意義不僅在於再次地確認經典的價值,而且在於重新賦予其當下性,令現實湧入歷史,激活歷史文本。而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藝術作品與藝術展覽構成了自身的線索,成了原作所標識的一道有趣的、巨大的、綿延的文化拖痕。
於是,在這個碎片化和網絡化的時代,這個展覽或許成為了某個理解世界和觀看世界的錨點與撬點。進一步說,當人們在觀看這些「歷史」的作品時,對它的理解同樣取決於彼此的觀看之道——這在表面上看是一種方法論的結構,但在其本質上卻仍然是一個關乎認知與價值判斷。
「觀看之道」展覽現場,CHAO藝術中心
這同樣是本次展覽里所著重想要闡釋的紀念碑性問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紀念碑,不會隨著時間而褪色。同樣的,一件具備紀念碑性的藝術作品,它的意義也同樣不會消失。但是關鍵在於,什麼樣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具有紀念碑性的?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還是與生活現實密切相關的?應該是大的震撼的?還是小的但有力的?
「觀看之道」展覽現場,CHAO藝術中心
對於中國來說,紀念碑更加具有多重的含義。而正如人們親身體驗到的,在藝術世界,一件作品的紀念碑性同樣聯結著創作、解釋與傳播的權力系統。於是,該如何使這些紀念碑性的作品成為真正具有普世意義的紀念碑?
那些散落的,聚集的,生髮的......
生活中越是習以為常的事件,就越能令人驚奇,而驚奇之處就在於在別處缺席後對世界的重新發現。觀看之於伯格,重要而深邃。他指出觀看先於語言:語言之於理解,如同圖像之於觀看,儘管我們用語言解釋了世界, 可是語言並不能抹殺我們處於該世界包圍之中這一事實,恰恰正是觀看才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地位。
CHAO藝術中心「觀看之道」展覽現場
CHAO藝術中心「觀看之道」展覽現場,班克斯《黛安娜臉的十英鎊》
本次展覽還向觀者證明了非常規藝術形式是如何通過書籍、廣告、乙烯基唱片、電視廣告、海報、複印件、小冊子、煙標或是各種廢棄物來觸及更多觀眾的。這些形式體現了日常生活中的詩性,為藝術在畫廊與美術館之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元的參考範式,並可以從中看到藝術家們通過作品對非慣常物體和大眾媒體形式的使用來體現出的豐富創造力。而就在CHAO藝術中心這樣一個多維度的交叉點上,展覽和整個空間的屬性也產生了一種呼應。
CHAO藝術中心「觀看之道」的海報
CHAO藝術中心創始人、館長李明在開幕時表示:「CHAO是多元靈感輸出的『參與者』,更期待成為文化藝術發展的『引領者』。CHAO藝術中心自創立以來,就致力於倡導無疆界藝術理念,全年不間斷舉辦各種具有時代先鋒氣息的文化藝術活動,包括一年一度的藝術大展——聯合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引入不同藝術領域的靈感與作品,打造多元文化藝術交流平台的同時,與大眾分享包羅萬象的場景化藝術體驗。」
「觀看之道」新聞發布會現場,從左至右:主持人葉桐君、CHAO藝術中心創始人、館長李明,此次展覽特邀策展人、藝術史學者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此次展覽聯合策展人、「鳳凰藝術」聯合創始人、主編肖戈
作為一個早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藝術家,李明館長在藝術中心成立三年以來不斷思索求變。藝術空間位於北京三里屯的商業綜合體內這與大多數藝術畫廊、機構相比就足夠吸引一部分人的眼球,但作為一個有著藝術理想與情懷的人,李明希望把這種「跨界」在各類高水平展覽的提升之下,轉變為「無界」,從而使得藝術家和觀眾都可以在這樣的空間裡展開想像。
包括CHAO藝術中心之前做的「MAKING / 造——版畫及延展媒體展」 及 「CHAO首屆國際版畫工作室聯合展」,有著版畫情節的李明館長認為,版畫必須通過第三方媒介來製作出來,包括它的複製性,海報、書籍、影像都是通過第三方的媒介延展,都在表達作者的思想觀念,觀看的方式可以很廣闊,此次「觀看之道」也同樣具有版畫的外延性。
本次展覽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及聯合策展人肖戈
本次展覽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及聯合策展人肖戈同樣表示,自2017年了解到CHAO的概念及其空間之後,在CHAO藝術中心創始人李明和費琪夫婦、藝術總監楊君的全力支持下,他們便想要在這裡策劃一場展覽——而這,也是這兩位分別來自東西方的策展人在成為夫妻後,共同策劃的第一個展覽,這也為展覽所提示的主題更添一絲意味:藝術關於社會,關於人性,更關於愛。
本次展覽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及聯合策展人肖戈
此外,CHAO藝術空間的曲徑通幽同樣充滿了情節性,而作為一個多元碰撞的平台,其觀眾也大多並非完全的藝術愛好者,相遇更具偶然性,會對展覽或藝術有更多元的感受和理解,也讓展覽本身又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觀看之道」展覽現場,CHAO藝術中心
事實上,CHAO藝術中心的展場並非是常規的幾何圖形空間,它是帶有的某種不規則性和迂迴性連同著半封閉的物理空間,這種空間似乎有著扭曲時間與視覺的效果,尤其是連接一層與負一層空間的下沉式懸空走廊,為觀者提供另一種觀看角度的同時,也成為了進入秘密空間的一條通道(鄭中允子)。展廳內部的複雜與多樣為多種作品散發的個體氣質留有獨立空間,與傳統的展示空間不同,這裡摒棄了精英式理所當然的一覽無餘,而是更加願意從細微與轉角處探尋藝術的生命。
「觀看之道」展覽現場,CHAO藝術中心
可以說,無論是本雅明,還是約翰·伯格,或是杜尚以及本次展覽中所呈現的藝術家,都是在不斷地去對獨一的精英式的思考方式去進行懷疑和打破。比如,本雅明的《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就提出了靈光的消逝;在約翰·伯格的書里,藝術不再是專屬於精英的莫名難懂的事物,他常常從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確實存在的點出發,打破了藝術世界對內對外的堅硬堡壘;更不用說杜尚的《泉》、K基金會(K Foundation)的《錢:現金的主體》、博伊斯的社會雕塑和神秘的班克斯......
而那些在被創作之初就註定會被其創作者毀滅,或無限複製,或是不署名且無法鑑定真偽的作品,更加直接且有效地消除了有關市場價值的一切考慮,並發展出了一種對「原真性」和「唯一性「概念提出質疑的批判性視覺語言。
CHAO藝術中心「觀看之道」展覽現場,黃銳《關鍵詞銘》裝置 2012
CHAO藝術中心「觀看之道」展覽現場,阿法瓦多·加爾《文化=資本》
CHAO藝術中心「觀看之道」展覽現場,《 通俗人類學研究》(局部)2017-2018
「每樣東西都始於死亡,隨後才是誕生。之所以會有誕生,是為了要給那些打從一開始就壞了的東西,在死亡之後,有個重新修補的機會。這就是我們為何出生在這世上的原因,來修補。」
約翰·伯格曾意味深長地留下這麼一句話:「全球媒體把我稱為視覺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之一……但我沒有影響到任何一個畫廊和策展人……對投資和營銷的套路,我也沒有任何發言權。」
但或許,「觀看之道」展覽可以成為一種終於有效的承襲。因為在這裡,藝術絕不僅僅是一種景觀,雖然它在圖像最容易被創造、複製、傳播甚至是泛濫的時代展示了藝術是如何通過景觀所傳播生效的,但也正是如此,真正的觀看由此產生。
「觀看之道」開幕現場,從左至右:參展藝術家徐冰,詩人翟永明,此次展覽聯合策展人肖戈,此次展覽特邀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
「觀看之道」開幕現場,從左至右:藝術家Vigi,參展藝術家何雲昌,參展藝術王慶松、此次展覽特邀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策展人崔燦燦
「觀看之道」開幕現場,從左至右:參展藝術家王慶松、此次展覽聯合策展人肖戈,藝評家、策展人於渺、此次展覽特邀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
展覽現場,藝術家展望與此次展覽策展人肖戈
展覽現場,從左至右:中視紅與藍(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劉厚欽,策展人,策展人肖戈,此次展覽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劉厚欽夫人孫偉
關於策展人
策展人
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
藝術史學家,評論家,策展人。1965年出生在瑞典哥德堡,他曾就讀於著名的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學習當代藝術理論和歷史,並在瑞典蘭德大學獲得了當代藝術史博士學位。自2001年起,他已經在歐洲、美洲以及中國策劃了近50場不同的活動與展覽,推出了380位藝術家。2017年,他加入北京紅磚美術館,任高級策展人及資深研究員。
肖戈(Xiao Ge)
策展人、媒體人。「鳳凰藝術」聯合創始人、主編,鳳凰衛視領客文化副總裁、藝術總監。
展覽信息
《觀看之道》
參展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班克斯(Banksy)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陳界仁(Chen Chieh-Jen) 游擊隊女孩(藝術家組合)(Guerrilla Girls) 何雲昌(He Yunchang) 珍妮·霍克澤(Jenny Holzer) 黃銳(Huang Rui) 阿法瓦多·加爾(Alfredo Jaar) K Foundation(藝術家組合)(K Foundation) 阿倫·卡普羅(Allan Kaprow) 安娜·門迭塔(Ana Mendieta) 小野洋子(Yoko Ono) 烏雷(Ulay) 王廣義(Wang Guangyi) 王慶松(Wang Qingsong 徐冰(Xu Bing)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主辦方(Host):CHAO藝術中心(CHAO ART CENTER)
特邀策展人(Curator):喬納森·斯坦普 (Jonas Stampe)
聯合策展人(Co-curator):肖戈 (Xiao Ge)
藝術總監(Art Director):楊君 (Yang Jun)
出品人(Producer):李明 (Li Ming)
展覽執行團隊(Exhibition Executive Team):
楊邵恩 (Shaun Yang)
黃松 (Song Huang)
吳小霜 (Xiaoshuang Wu)
郭一頔 (Yidi Guo)
金史宸 (Nicky Jin)
田景文 (Gin Tian)
彭金榮 (Jinrong Peng)
王高明 (Gaoming Wang)
媒體執行團隊(Media Executive Team):
梁婷婷 (Didi Liang)
葉桐君 (Cecilia Ye)
黨健惠 (Sarah Dang)
李稚殷 (Jocelyn Li)
視覺(Visual):
Shaun Yang
Kristof Pal Kollar
翻譯(Translator):
凌濛(Ling Meng)
實習生(Intern):
盧家盛 (Jiasheng Lu)
焦禹 (Yu Jiao)
展覽日期:2019.8.16——2019.10.6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四13:00-21:00(20:00停止入場)
周五至日13:00-22:00(21:00停止入場)
展覽地點:北京朝陽區工體東路4號三里屯CHAO
購
票
信
息
購票詳情請掃海報下方二維碼
成人票:80 RMB
學生票:60 RMB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
(鳳凰藝術 北京報道 撰文/王家北 責編/dbk)
鳳凰藝術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台
藝術|展覽||對話
這麼好的新展覽 點圖去看看?
雲自在 高雲作品展
替代空間的替代生命
《觀看之道》
「千手觀音」
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磯
「Abstraction(s)|隱形於色——抽象藝術群展」
計洲:虛·構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獲獎展——「撒謊的索菲亞和嘲諷的艾莉克莎」
姬子——精神之旅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xiaog@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