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孝順,父母有責任,教育得當之外還要以身作則!

2020-05-13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

原標題:孩子不孝順,父母有責任,教育得當之外還要以身作則!

一、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會養出一個不孝兒

1.打罵孩子

有些脾氣暴躁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懂得講究任何的方式方法,孩子只要一犯錯,必定會招來一頓打罵,孩子從小不但體會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體貼,還會在心裡對父母充滿怨恨,而父母卻還認著「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理兒。

父母變老後,對孩子小時候的打罵早已忘記,但孩子卻仍然記在心中,兒時留在心靈上的創傷也一直存在,甚至對父母的怨恨與日俱增,跟父母的關係也就比較冷漠了。

2.不孝敬老人

孩子任何時候都是父母的一個翻版,與其想讓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如先讓自己成為那個樣子。

如果家長本身就不懂得尊重自己的老人,生活上也不懂得關心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動輒對老人惡語相向,孩子又從何習得孝敬長輩這種美德呢?孩子長大以後,又怎麼會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呢?

3.重男輕女

也有些父母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比較嚴重,有好吃的都是背著姐姐偷偷留給弟弟吃,家務活兒卻都是姐姐干。久而久之,男孩變得刁蠻任性,女孩卻處處委屈忍讓。

孩子長大成人後,父母依然只顧滿足兒子的需求,甚至犧牲女兒的利益來成全兒子,女兒往往會選擇遠嫁他鄉,和父母的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離。

現實生活中,即使不存在上述種種極端現象,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難免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

二、家長在教育孩子孝敬方面存在的一些誤區

1.小時對孩子好,長大孩子就會對自己好

每一對父母對孩子的愛,無疑都是出於本能、發自內心的,父母往往認為,小時候對孩子好,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知恩圖報。但如果是不分清紅皂白地一味只顧滿足孩子,事事順著孩子,那就變成了溺愛。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毫無感恩之心,還會變得極度自私。

長大後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說,甚至還要依賴父母才能生存,又何談贍養老人、孝敬父母呢?真就應了那句老話兒,寵狗上灶,寵兒不孝。

2.一味強調自己的付出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

也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深感父母的養育之恩,會不時向孩子念叨自己當初為了孩子錯過了怎樣學習進步的機會、或者為了孩子自己的身體遭受了怎樣的痛苦等等,長大孩子要是對父母不好,那可是大逆不道。

以為這樣一遍遍地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孩子就會對父母感恩戴德。實則不然,這些話除了讓孩子背負上沉重的心理負擔之外,過之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3.忽視了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齡還小,現在教育孩子孝順還為時過早,小時候先把學習搞好,孩子將來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自然就懂得孝敬父母了。

殊不知學業優秀並不代表孩子就能成長為一個道德品質優良的人,孩子的三觀是需要父母在他們小時候去樹立的。

雖說為人父母生兒育女向來不圖回報,但我們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尊重自己、孝順自己。

我們給了孩子全部的愛,也理應受到孩子的尊重。如果您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長為一名有孝心的孩子,建議您從現在開始,就做到以下幾點。

三、如何培養出一個有孝心的孩子

1.言傳身教

孩子天生有著超強的模仿力和敏銳的覺察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無時不在影響著孩子,而孝心這種東西,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己體會出來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帶孩子去看望自己的長輩,節假日多帶孩子去和老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長輩的一片孝心,從而為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

2.不要一味對孩子付出

讓孩子知道,父母雖然愛自己的孩子,但父母的付出不是沒有底線的。不要替代孩子做太多的決定,也切忌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孩子習慣了事事處處有人照顧,只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

從小讓孩子養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長大也才能更好地照顧父母。

3.從小培養孩子關心父母的好習慣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懂得付出的道理。比如,當孩子面對自己喜歡的食物時,想著先讓大人吃上一口;爸爸媽媽工作累了,孩子幫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這種習慣一旦從小養成,孩子長大後才會把父母的衣食住行裝在心裡。培根曾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猛烈的力量,甚至能夠主宰人的一生。

父母把自己畢生的心血都傾注到了子女身上,我們也要用心去包容自己的父母,關愛自己的父母,為我們的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F0DHIBnkjnB-0zq_6z.html